
《画布上的阳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湘版美术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课,教学主要围绕欧洲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印象派展开美术鉴赏的相关活动。教材共按排了三个方面的知识内容:1、印象派的艺术特点;2、印象派产生的背景及其对光色的研究;3、印象派画家群体。本节课教学内容为1、2两个方面,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能学习,能运用比较欣赏法找到不同流派作品中的基本艺术特点,并重点了解印象派光色研究特点。 学情分析:授课班级学生活跃、热情,对现代化信息设备能熟练运用。但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两方面难点:1、受之前审美观念影响,对严谨、规范、细腻的学院派作品更为认可,要让学生理解接受印象派风格需讲究教学策略;2、欣赏课在传统教学中容易形成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的被动学习模式,所以本节课教学准备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细化知识内容,分小组精确分工合作,避免将教师观念强化给学生,营造积极开放、有文化深度的课堂氛围。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比较的欣赏方法,分析不同流派艺术特点。 2、初步了解印象派光色研究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象派绘画特点; 难点:1、学生能理解接受印象派风格,能主动参与欣赏分析; 2、印象派对光色的研究成果 教师准备:PPT课件、印象派简介微课视频、借助小蚂蚁教学平台将赏析资料上传到蚁巢。 学生准备:学生平板电脑、白纸、油画棒、观察植物色彩的实验视频、在蚁巢中提前了解赏析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是“阳光”,阳光象征着光明、和谐,彰显着世界的绚烂多姿,在欧洲十九世纪的后半叶,曾出现过一个痴迷于阳光的画派———印象派,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个让画布充满阳光的画派。 二、回顾印象派产生前的相关艺术流派及绘画风格;运用自制的微课简要介绍印象派的产生背景、主要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印象派产生前的绘画传统有所了解后,正式进入本课学习。印象派的产生背景及主要风格特点等内容比较直观,以讲授为主,但单纯的讲授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预计的教学效果,所以本节知识以微课形式呈现,其中图文并茂、内容简洁清晰,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兴趣。) 三、对比印象派与印象派前的作品特点 1、展示印象派作品《在阳台上》、印象派前作品《霍松维勒女伯爵》,提问:请认真对比两幅作品,哪一幅色彩更加丰富?2、展示两幅从作品中提取的局部,提问:请认真对比两幅作品中的笔触,哪一幅笔触更明显?3、再次展示两幅作品的完整画面,提问:两幅作品因为笔触和色彩的不同,能带给我们怎样不同的视觉感受呢?(学生分别回答,教师将学生所回答内容归纳后进行板书)。 教师讲授:通过对比,同学们发现了印象派作品具有色彩绚丽、笔触明显、画面轻松、阳光感强等特点,印象派前作品的特点是无笔触感、严谨规范。请大家根据这些特点,在以下七幅作品中找出属于印象派的作品(教师呈现七幅作品,学生回答),更多的印象派与印象派前的作品放在一起,他们的特点更加明显,其中最为明显的特点是什么?(通过再次对比,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发现印象派作品因为色彩丰富绚丽而充满阳光感,印象派前的作品色彩以棕褐色调为主)。在印象派的画布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阳光,在生活中,阳光下的色彩是什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认识画派的艺术特点,离不开比较的方法,这也是本课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为了让学生直观清晰的比较出两个流派的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画面整体———局部———整体全面感知,对两种画派的特点能发自内心的理解接授。为避免因作品太少而以偏概全,我在教材所提供的作品基础上,加入了七幅比较能够体现各自典型艺术风格的作品,首先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找出印象派作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