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3791526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1 认识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表格式)

日期:2025-10-16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7059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等高线,格式,判读,地形图,教版,地图
  • cover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节课的内容包括掌握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及地表形态,内容较为抽象,教材针对初中学生对等高线这类抽象事物的接受程度尚在初始阶段,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而且大部分内容都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把抽象变形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识难度,易于学生理解。但这节课在七年级仍是最难的几节课之一,等高线地形图是初中地理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重要载体之一,而空间思维又是地理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节课掌握基础的知识和基本能力是今后地理学习的基础和入门,所以这节课,直接影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地理素质的养成,是初中阶段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并能够自学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但由于年龄普遍偏小,其思维方式中感性思维仍起主导作用。他们的空间思维较弱,学生除在小学数学中学习过垂直概念外没有任何基础,缺乏空间、立体的概念和野外经验,缺少野外山谷、山脊、鞍部地形地貌概念,要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式表示地形的起伏,即将立体的转化为平面表示,还要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即是将平面的转化为立体的,要做到看图识地形,图在眼里,胸中有“图”,这对初一学生而言的确很难。不过他们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也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表达能力,可通过学生动手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来认识空间的转换,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1. 能够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 2. 说出等高线的含义、作用,知道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3.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读取、计算某地的海拔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4.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说出其等高线特征。 5.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高低起伏、坡度陡缓、以及河流流向。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部位,说出其等高线特征。 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②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部位(重点是山脊与山谷的区别)。 五、设计思路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教师需要挖掘利用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运用三维地形图、景观图、山体模型增加感性认识;二是空间想象难点处,教师利用自制硬币模型,引导学生现场绘制硬币山等高线地形图,增加体验,突破对难点的理解;三是利用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对比,引导析图、对比、总结,从而掌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体的不同部位;四是练习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巩固知识并形成能力。归纳起来教学和学法是启发式教学、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法等方法的综合运用。 六、课前准备 1. 教师:3个大小不同的硬币模型、教学用山体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生:每人准备3个大小不同的硬币。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PPT展示珠峰景观图,教师设问: 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学生思考,回答。 真实情境引入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地面高度 1.教师归纳珠峰的8844米是海拔, 4000米是相对高度,引入名词:海拔和相对高度。 2.PPT展示海拔与相对高度示意图,学生观察示意图,总结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利用示意图,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知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过渡 PPT展示Google Earth上珠峰地区的三维地形,教师设问: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