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5.2城镇与乡村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下图为甲、乙两地景观图。甲、乙两地所属的类型及判断理由为( ) A. 乙地为城市,地势平坦开阔 B. 乙地为乡村,沿河流分布 C. 甲地为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 D. 甲地为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 2. 古诗《雨过山村》写道:“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上述诗句描写的聚落( ) ① 是乡村 ② 是城市 ③ 以农业生产为主④ 以工业生产为主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中有一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描写了城市与乡村不同的场景。下图分别为古代城市与乡村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 “此地两三家”的聚落类型与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城市,房屋高,数量多 B. 乡村,房屋少,发展农业 C. 城市,房屋矮,且密集 D. 乡村,房屋矮,发展工业 4. “此地两三家”演变为“城中十万户”,其聚落景观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有( ) A. 草场扩大 B. 农田增多 C. 道路变窄 D. 商户林立 公元前214年,任嚣修筑任嚣城,这是广州筑城之始。公元前206年,赵佗进一步扩建任嚣城,俗称赵佗城或越城。读图,完成5~6题。 5. 赵佗城布局的特点有( ) ① 面湖 ② 临溪 ③ 背山 ④ 望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 随着聚落的发展,赵佗城周围的乡村现已发展成繁华的都市。以下变化不符合发展规律的是( ) A. 道路由稀疏变密集 B. 生产活动由非农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 C. 农田由多到少 D. 自然景观改变程度增大 苏州工业园区是我国一流高科技园区。下图为不同时期苏州城区发展演变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 苏州城区发展( ) A. 一开始就出现了新城区 B. 第二阶段工业园区被新城区取代 C. 古城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被保护 D. 先向南北拓展后向东西延伸 8. 工业园区、生态科技城的建设发展利于苏州市( ) A. 产业结构调整 B. 人口集中分布 C. 农业发展 D. 城市职能的改变 贵州省印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及系列配套文件,全面启动了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乡风文明、加强乡村治理“五大行动”。据此完成9~10题。 9.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有( ) ① 农田农用,科技兴农 ② 宜林则林,宜渔则渔 ③ 保住青山绿水,发展乡村特色旅游 ④ 扩建改建,把农村快速转变为城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0. 加强乡村治理过程中农村垃圾处理的有利影响有( ) ① 广大农村,居民分布相对分散,没必要实施垃圾分类 ② 可回收垃圾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③ 节省土地资源 ④ 减轻环境污染 ⑤ 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沈从文先生在小说《边城》中写道:“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读吊脚楼景观图,完成11~12题。 11. 吊脚楼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融,体现在( ) A. 墙体厚实,利于保暖 B. 窗户较小,利于防风 C. 屋顶坡陡,便于排水 D. 土石材料,就地取材 12. 该地吊脚楼分布呈狭长形,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① 河流 ② 土壤 ③ 地形 ④ 气候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珠江口附近,距市中心约20千米。该村有900余年历史,被评为“中国文化历史名村”。下图示意大岭村的聚落空间格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据此完成 13~14题。 13. 该聚落格局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 ) A. 背靠菩山有利于冬季防寒 B. 南临玉带河利于冬季通风 C. 村落巷道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