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第一节聚落与环境 一、教材分析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自然环境因素,正可谓“自然造人,自然造就聚落”。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少年期,《聚落与环境》是他们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本节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其自己获得新知。初中生不喜欢高谈阔论的说教,但能从生活实例中探究感悟自己的认识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师应注意以事例说理,以理服人。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别及演变过程,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分类、差别及演变过程,以导学提纲提供教学案例,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以典型事例的列举感受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树立忧患意识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聚落的城乡差异,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完成的。此外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录像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4、学法指导 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在讨论分析中主动参与程度、交流意识是否积极给予鼓励指导。此外在确立小组合作探究成员时既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也要适当注意协调同学之间的取长补短。 四、教学过程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从太空中拍摄的什么的地球夜景 播放视频:美国航天局拍摄的地球夜景视频 师:、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时而星星点点,时而簇拥成团有亮光的地方是什么? 有亮光的地方是我们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师: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会有哪些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为什么有的地方的的亮光会簇拥在一起,而有些地方却没有亮光?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第六章第一节聚落与环境 板书 第六章第一节聚落与环境 师:请大家观察几幅图片,思考如果把聚落分成两类,可分成哪两类? 生:乡村和城市。 师:我们把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板书聚落 乡村和城市。 过渡:同学们,你们去过乡村吗 一定去过,虽然我们没生活在乡村,但是你肯定对乡村有一些了解你们能不能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来谈谈,乡村和城市有什么区别?请大家继续观看这两幅图片,拓展的思路,想想你所观察到的城市和乡村在自然景观上有什么差别? 注意老师这句话有一个关键词是什么?自然景观。 现在给两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城市和乡村的区别 师:时间到,你认为乡村和城市在自然景观上有什么区别呢? 生:略。 师:那么为什么城乡差别这么大呢?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到底是先有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