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1 原子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结构,明确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科学家提出模型、假说的过程,建立微观世界的图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世界物质性、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重点和难点】 1、原子的结构; 2、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学 、讨论、问题分解、环环导入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通过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原子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你心目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 二、预习检测: 1. 原子是由 什么构成的?这些粒子的带电情况是怎样的? 2. 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新知新解 (一)、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经过、汤姆逊、卢瑟福、玻儿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原子的结构,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教师讲解】: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原子结构模型图 二、原子的结构: 【学生思考】: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 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 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三、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 1、观察表格,得到哪些信息? 粒子种类 电 性 质 量 质子 1个单位正电荷 1.672 6×10-27kg 中子 不带电 1.674 9×10-27kg 电子 1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质量的1/1836 【教师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不显电性。 2、请你找出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看下表) 原子种类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1 碳 6 6 氧 8 8 钠 11 11 硫 16 16 氯 17 17 钾 19 19 【学生说明】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它们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 那么,是否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呢? (看下表)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1 12 11 硫 16 16 16 氯 17 18 17 钾 19 20 19 【学生结论】:有的原子原子核中没有中子,如(有一种)氢原子。 3、观察下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中子数 氢 1 0 1 1 碳 6 6 6 6 氧 8 8 8 8 钠 11 12 11 11 氯 17 18 17 17 【学生总结】: ①原子中: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 ②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③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电荷数不同 ④有的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相等 【教师举例说明】:以碳原子为例,可知,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构成。在碳原子中,6个质子和6个中子构成了原子核,6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由于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带6个单位正电荷,而核外有6个电子,带6个单位负电荷,两者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即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想一想】氢原子、氧原子也不显电性吗?为什么? 四、随堂练习: 下列粒子中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