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928912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3课公民意味着什么 第1课时(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12405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编版,道德,法治,六年级,上册,3课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第3课 公民意味着什么(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阅读相关文本,提取重要信息,了解“公民”的含义及取得中国国籍的两种方式。 2.道德修养:小组合作,联系生活,认识居民身份证及护照的作用,学会保护个人信息的方法。 3.健全人格:通过课前调查、小组交流,了解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身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4.责任意识:初步树立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意识,懂得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增强义 务观念,自觉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场合身份有区别。阅读相关文本,提取重要信息,了解“公民”的含义。(重点) 2.联系生活,了解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小组合作,探究取得中国国籍的两种方式。(难点) 3.懂得作为公民,根据国家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初步树立公民意识,增强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录音、视频、课件。 学生留心观察,或者询问家长,找一找生活中哪里可以看到或者听到“公民”一词。 教学过程 一、公民是我们的共同身份 活动一 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身份猜猜猜 (1)讲述: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想一想,在这些场合中,你们分别是什么身份。 (2)出示:出示不同情景的图片,包括家庭、学校、商场高铁等,学生快速回答。 预设1:在家里,我们是孩子。 预设2:在学校,我们是学生。 预设3:在商场,我们是顾客。 预设4:在高铁上,我们是乘客。 评价:原来我们有这么多身份啊! (3)同桌交流说发现:再来看看这些地点和各自不同的身份,你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我们的身份会随着场合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评价:你观察得真仔细,找出了其中的规律。 2.思考 请你们再想想,虽然我们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身份,但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是什么? 预设:公民。 3.提疑 提问:对于“公民”一词,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1:“公民”有什么含义? 预设2:中国公民是不是就是指中国人? 预设3:有中国身份证的人是不是就是中国公民? 评价:大家很会提问,围绕“公民”这个词语,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疑问。 4.揭示课题 同学们,究竟“公民”一词有什么含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3课公民意味着什么)的第1课时“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板书:3公民意味着什么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二、“公民”的起源及含义 活动二 依托案例,追溯“公民”起源 过渡:要探究“公民”的含义,让我们先去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找找线索。 1.阅读 阅读教材第24页“活动园”。 2.同桌交流 圈画关键词,结合“公民”一词的起源,和你的同桌谈谈你的认识。 预设1:“公民”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 预设2:古希腊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公民资格。 预设3:妇女没有公民资格。 预设4:奴隶也没有公民资格。 预设5: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同时承担服兵役和纳税的义务等。 评价:大家都从案例中找到了不少重要信息,辨别信息的能力有提高。 3.梳理归纳 老师帮你们总结一下:第一,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公民,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公民;第二,只要你是公民,就可以享有权利,也必须承担义务。这就是古代公民的含义。 活动三 朗读宪 法,理解“中国公民”的含义 1.找一找 生活中哪里可以看到或者听到“公民”词? 预设:新闻报道中;电影中;机场入境处。 评价:虽然“公民”一词用得不多,但在生活中也出现过。看来,留心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能学习到不少知识。 2.播放 播放介绍北京首都机场入境处“中国公民专用通道”的视频。 视频内容: 2018年6月14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对外发布“在全国陆海空口岸实现中国公民出入境通关排队不超过30分钟”的服务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