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991100

12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教学课件)(共26张PPT)+素材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452120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四首,渔家,秋思,教学课件,26张,PPT
    (课件网) 12.1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新课导入———范仲淹名句 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代表作有《岳阳楼记》《苏幕遮》《范文正公集》。 诗人的传奇一生 少年,二岁而孤,母改嫁朱家,自己改姓朱。 从小读书刻苦,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割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用全部精力读书。 27岁中进士,在地方为官,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为官清廉,耽搁婚姻,大约35岁才结婚,这年得了一子,并被调回京师,大理寺丞。从此,他跨入京官的行列。 37岁母亡,回老家丁忧, 当时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闻仲淹通晓经学,邀请仲淹协助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仲淹慨然领命,做了老师。 从此关心教育,后来作到宰相时,更下令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 40岁丁忧满,经晏殊举荐,荣升秘阁校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对一般宋代官僚来说,这乃是难得的腾达捷径。 仁宗皇帝20岁未掌实权,由太后把持朝政,直言上书还政于皇帝,被贬。 过了几年,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但反对丞相卖官被贬。 50前后,范仲淹先后被调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和越州(今浙江绍兴)作知府。范仲淹逐渐开始戎马生活。 55岁,北方李元昊造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56岁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60岁左右又调到边疆为军官。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正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64岁病逝徐州,朝野上下一致哀痛。 文题解读 渔家傲,词牌名。 秋思,题目。 “秋”点明作词季节; “思”即忧思之情,表明所要表达的情感。 写作背景 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知识链接———词 词是诗的别体,隋唐时兴起,成熟繁盛于宋,是诗演进与发展的产物。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另有“长短句”“诗余”等别称。 词有词牌,例如“渔家傲”“破阵子”“沁园春”等。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每一种词牌都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内容上也有大体规定,抒发的感情也有一定的讲究。 根据字数多少,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根据词作风格,词主要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派。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整体感知 塞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