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020005

15 无言之美 课件(共49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 +素材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5次 大小:527135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无言,之美,课件,49张,PPT,教案
    (课件网)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说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 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作者为什么不说出这其中的“真意”? 无言之美 新课导入 15 无言之美 “无言”本指不说话,文中指适当“留白”,含蓄不露。标题言简意赅,揭示了本文的论题和主旨。 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美,不是只美在已经表现的一部分,而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所谓无言之美。无言之美,在于有太多留白地带和想象空间,可以给人们更多的回味。 文题解读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难点) 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重点) 核心素养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注意积累生字词,结合注释和阅读提示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试着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通读课文 朗读课文 说说本文围绕“无言”这一话题,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划分层次 第1部分(1、2) 第2部分(3—6) 阐述要论述的问题:言不能完全达意。 提出问题———文学能不能、要不要言尽其意、尽善尽美。 第3部分(7—12) 分析问题———以图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刻为例,具体论证美术作品的无言之美。 第4部分(13) 得出结论———归纳以上实例,得出鲜明论断。 1.孔子对他学生说的“予欲无言”的含义是什么? 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内容解析 真理的声音是微弱的,孔子说了,可是没有人在听,或者仅仅是表面上在听,即使听了,也没有人去做。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所以孔子这句话是说,即使真理的声音很微弱,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还是要按照其内在的规律运行,没有人能够阻挡。 2.文章开头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首先,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其次,以这一事例为引入,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 “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沌,无限; “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2.请概括说明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读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只能近似。 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言 意 可以表达 但不能完全由言表达 固定的 有迹象的 散碎的 有限的 瞬息万变 缥缈无踪 混整的 无限的 对比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3.怎样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言达意”比作“虚线画实物”,这说明“言是不能完全达意”的。 以图达意 第4自然段论说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论说了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只有“以言达意”才会引起美感。 这一段为下面阐述“尽善尽美”的条件,并且表明作者的观点做了铺垫。 读第4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接下来以文学为例,他是如何论证以言达意的? 文学中的以言达意 意象和语言要尽善尽美 美术作品不能说谎 完全的传情达意 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