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资料一:细胞学说 19世纪 [德] 施莱登、施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858年 [德]魏尔肖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 细胞增殖 (Cell Proleferation) 资料二:科学家最早在观察细胞分裂时,发现哪些结构有变化? 1841年,[波兰]里麦克(RemakRobert) 记载了鸡幼胚有核红细胞分裂成为2个带核子细胞的全过程。 1842年,[瑞士] 内格里(KadWilhelmVonNageli)在著作中写到,百合和紫露草细胞核在分裂过程中被一群很微小、生存时间很短的微结构所替代。 1848年,霍夫曼斯特(W.Hofmeister) 通过研究紫露草的组织细胞核分裂过程, 他用染色的方法证实了内格里著作中所说的微结构(后来被命名为染色体)的存在。 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结果 染色体 DNA 蛋白质 染色质 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观察现象 分裂 问题:在分裂过程中如何保证遗传物质(DNA分子)在亲代和子代细胞间的稳定? 推测:染色质(DNA)应经过 复制 后再 均分 到两个子细胞中。 比一比: 细胞核直径大约10 m DNA长度2m,压缩1000-2000倍与蛋白质构成染色质 染色质长1-2mm 染色质(DN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如何实现 复制 后再 均分 到两个子细胞中的呢? 着丝点 姐妹染色单体 短臂 长臂 散乱排布是否好均分? 荧光标记纺锤体和染色体 任务1:讨论推测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并用模型尝试摆出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例:假设体细胞有4条染色体) A C B D E A E B D C 任务2:请尝试排序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4、1、2、6、5、8、3、7 任务2:请尝试排序并修正自己的模型 前期 末期 间期 中期 后期 任务2:请修正自己的模型 任务3:小组活动:请据模式图描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形态、纺锤体等的变化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特征 前期 末期 间期 中期 后期 描述各时期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形态、纺锤体等的变化 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特征: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意义: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拓展延伸———生活实际 提问:科学家是如何利用有丝分裂的原理,来进行癌症治疗的? 阅读资料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