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176378

湘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 画布上的阳光》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3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259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 画布上的阳光,教学设计
  • cover
湘美版九年级下册第一课 《画布上的阳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提高运用比较欣赏方法欣赏作品的能力。 2、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培养对美术作品进行综合审美评述的能力。 3、增进对人类艺术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体会和理解。 二、重点难点 1、掌握印象派的艺术特点。 2、作品欣赏学习活动中运用比较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欣赏作品《日出·印象》,并利用影视媒体设备,展现这些作品清晰的放大图片,。 提问:你对这件作品的感受 (学生初次感受作品,鼓励他们有啥说啥,直抒胸意,无须掩饰。教师要对学生的感受予以肯定,认为能理解的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拒绝的,也确实是该作品当时就被“砖家”论为“还不如一幅未画完成的草稿。”) 旭日初升,雾气迷蒙,画家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水面流光溢彩,显得生机勃勃。透过淡紫色的晨雾,港口的船只若隐若现,具有含蓄的气息。画家运用神奇的画笔将这瞬间的印象永驻在画布上,使它成为永恒。提倡课堂教学运用教材中提示的作品局部放大法,强化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视觉记忆,同时为作品笔触、造型等具体的形式分析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 《日出·印象》的欣赏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侧重对细节进行研究和讨论:画面气氛、色彩关系、造型手法以及笔触的运用、表现题材等等。 印象派产生的背景。 外在的原因:1、摄影技术的出现;2、光学理论的应用发现;3、管状颜料的使用。 内在的原因:绘画不再是上帝的仆人,艺术家可以主观表达个人世界观。 印象派的艺术特点。 教材的两组图片比较明确地呈现了印象派绘画与古典主义绘画的风格差异。适合作为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一”设置的教学讨论素材。强化作品形式的比较和风格的感受,尝试引导学生就两组作品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并展开讨论。 1、画面色调的比较;2、光色的不同表现;3、笔触。务必把握教材中提示的几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运用有关色彩知识和学习方法,分析画面的色彩关系;比较学院派严谨的造型结构和细腻的形象塑造、庄重严肃的主题等等,逐步整体把握印象派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 归纳总结:1、 印象派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2、 作品欣赏学习活动中掌握和运用的方法。 19世纪盛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就是这种绘画风格最为极致的一种追求与表现。极其崇尚素描的安格尔,在笔下塑造的形象已经极为逼真。 19世纪后半叶活跃起来的印象派,就是在古典绘画风格达到极致高度背景下产生的。她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给西方油画带来了绚丽的光与色。 认识画派的艺术特点,离不开比较的方法。例如人们往往将印象派作品与它之前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是一种通过找到艺术作品并归纳其所属流派特点的艺术研究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描述各流派艺术的特点。 从作品局部看彼此的差异。 与古典绘画传统相比,而是更注重画面色彩的丰富多变,印象派画家对于造型的精准似乎并不在意。 不难发现, 印象派画面上笔触开始明显起来,除了明暗的变化,色彩的更多变化越来越凸显在画面中。 总结印象派艺术的基本特点 1、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彻底打破了传统固有色和棕色调的造型观念。 印象派前的作品《牧羊女》《奥尔南的少女》《森林风》以棕色调为主,分析画家对写生色彩的认识,即固有色的明暗变化。印象派的作品《草垛》《农家女》《阿戎堆的桥》,色调有的温暖,有的偏冷,色彩丰富,光与色交融,画面具有生命力。 2、用明确的笔触画出交织融会的色点和色束,强调客观再现个人的瞬间视觉印象。 印象派前的作品是在永恒不变的光源下描绘的;印象派的作品则让人不得不叹服阳光这个无形的东西,被画家莫奈描绘得具体而具有生命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