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236114

第22课《梦回繁华》 同步备课课件(共31张PPT)

日期:2024-06-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15372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2课,梦回繁华,同步,备课,课件,31张
  • cover
(课件网)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毛宁 梦回繁华 学习目标 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毛宁,1975年生,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虞铜人———试论先秦人物雕塑的风格演变》 作者简介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 《清明上河图》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有改动。北宋末年,社会表面上虽是一片繁华的盛世景象,但实际上内忧外患,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张择端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作了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本文就是通过《清明上河图》这一重要文化资料去了解北宋汴京的繁荣景象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的;而且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清明上河图》有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所以作者说“梦回繁华”。 写作背景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画中人物500多个,牲畜60多匹,船只20多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余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 文题解读 梦 回 繁 华 指的是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 指借助画作重新回到 读准字音 汴梁( ) 田畴( ) 漕运( ) 沉檀( ) 料峭( ) 跋涉( ) 舳舻( ) 遒劲( ) 摩肩接踵( ) 络绎不绝( ) biàn bá cáo zhú lú zhǒnɡ yì qiú jìnɡ chóu qiào tán 遒劲:雄健有力。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长途跋涉: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词语理解 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清明上河图》 2.浏览课文,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第1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引出说明对象。 第2段:介绍张择端生平,引出画作的背景,呼应题目。 第3段:总体概括《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第4段:具体介绍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第5段:总结《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社会价值。 3.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引出本文要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2):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及其创作动机。 第三部分(3—5):介绍《清明上河图》。 合作探究 1.阅读第一部分,北宋汴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空前繁荣 2.“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一句中“空前”一词说明了什么? 说明北宋时期的繁荣局面是以前没有过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北宋风俗画作品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第一部分 1.文章为什么要介绍《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