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246264

24《三顾茅庐》第一课时课件(共20张PPT)+教案+导学案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52787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课件,20张,PPT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顾茅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 2、 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 2、 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难点】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时间】2 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你知道哪些跟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之一的《三顾茅庐》。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 -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三国演义》的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作品: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它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三国演义》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解题 刘备三次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主题: 本文记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旷世奇才。 【预习设计】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 )    纶巾( )   鹤氅( ) 末胄( ) 涿郡( )疏懒( ) 愧赧( ) 倾颓( ) 存恤( ) 鄙贱( ) 汉沔( ) 吴会( ) 殆尽( ) 谬举( ) 拯其厄( ) 箪食壶浆( ) 如雷贯耳( ) 顿开茅塞( )迄无所就( ) 词语解释: 拜谒: 失礼: 犹然: 傲慢: 冠玉: 纶巾: 鹤氅: 愧赧: 鄙贱: 存恤: 避席: 屏人促席: 汉室倾颓: 用武之地: 箪食壶浆: 如雷贯耳: 经世奇才: 思贤如渴: 顿开茅塞: 犬马之劳: 鼎足之势: 三顾茅庐: 久闻大名: 【合作探究】 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内容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 【扩展延伸】 云长问曰:“汉中王封我何爵 ”诗曰:“‘五虎大将’之首。”云长问:“那五虎将 ”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