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彩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活动由三部分组成。 “玩一玩彩泥,有什么发现?”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玩一玩彩泥,有什么发现?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玩彩泥,观察彩泥的变化。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力可以使彩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 “试一试,它们的形状能不能改变。”让学生对彩纸、橡皮筋、毛巾、海绵施加力,观察用力后的变化,知道对这些物体施加力后它们的形状可能改变,从而归纳总结得出“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结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做一做。”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用彩泥做菠萝的图示,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用彩泥做其他模型,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拓展活动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探究的习惯,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学习目标 1.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了解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提出与力有关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用感官观察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能简要描述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学生交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彩泥的形变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4.了解生活中常见物品形状的改变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彩泥、彩纸、毛巾、海绵、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用彩泥制作的小动物,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知道这些小动物都是用彩泥捏成的,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玩彩泥。 二、探究活动 1.玩一玩彩泥,有什么发现? 教师通过两个问题引出主题:“你们平时是怎样玩彩泥的?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想用哪些方法玩彩泥?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教师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平时是怎样玩彩泥的,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想多种办法玩彩泥,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发散思维。 学生汇报方法后,教师提出要求:用你们小组内商量的方法来玩彩泥,玩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用力前后彩泥形状有没有变化,把用力后的形状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的记录表中。小组内做好分工,边玩边观察边记录。学生明确要求以后分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 玩彩泥时,我的发现(画出来): 玩的方法 用力后的形状 玩的方法 用力后的形状 教师可以示范一种记录方法。例如: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用力压彩泥后,彩泥的形状是 。教师指导学生记录采用其他几种方法后彩泥的形状。学生通过记录更加理解力可使彩泥的形状发生改变。 学生活动后汇报。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是怎样玩的,有什么发现。在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用这些方法玩彩泥时都会对彩泥用力,进而彩泥的形状发生改变。 2.试一试,它们的形状能不能改变。 教师可以先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物品可以是教科书上提示准备的,也可以是学生身边方便利用的,如衣服、尺子等。 教师检查后提出问题:看到这些物品后,你们想怎样玩?先小组内交流讨论,再全班内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的记录表: 我看到的现象(用√选出形状变化的): 物体 形状变化 物体 形状变化 海绵 毛巾 彩纸 橡皮筋 前面的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了记录,所以这个活动的记录可以放给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边做实验边记录,要引导学生做好分工,合作探究。 通过这个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准备的物品及身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