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它们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活动由2部分组成。 “它们在水中能溶解吗?”通过将沙子、小苏打、食用油等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它们是否能溶解到水里,从而较为完整地经历从作出猜想到观察实验,再到表达与交流,最后进行分析与总结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 “冲一杯饮料。”利用白糖、葡萄粉、橘子粉等材料冲一杯饮料,将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目的是通过饮料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密切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拓展活动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2.能对物质是否溶解作出猜想,并进行实验验证。 3.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4.意识到利用溶解可以改善生活,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沙子、食用油、小苏打、勺子、水、制作饮料的材料(奶粉、橘子粉、白糖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引导回顾: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了食盐和白糖可以溶解在水里。今天教师给大家准备了另外一些材料,一起看一看它们是什么。 2.学生观察材料,认出食用油和沙子。师介绍第三种材料———小苏打,即生活中俗称的“面起子”。 3.师提问:它们在水里能不能溶解呢?大胆猜一猜。 4.学生思考、猜想。 师指导填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同学们把想法用相应的符号记录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我的猜想”一栏中去。(容易溶解的画“○”,很难溶解的画“△”。) 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 师启发谈话:同学们都大胆地进行了猜想,敢于猜想对于科学探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这些物质到底能不能溶解,怎样才能知道?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猜一猜它们在水里能不能溶解,让学生经历猜想这一科学探究的重要步骤。通过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溶解,自然引出“把它们放到水里”这一探究活动。】 二、活动探究 (一)把它们放入水中。 1.观察材料,进行猜想。 ①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明确观察方法。 回顾上节课的实验,梳理出:先观察物质的颗粒,观察刚放进水里的情况,搅拌后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再观察。 ②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随机评价和补充。 2.小组实验。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指导。 指导学生将实验现象填写在活动手册中,把学生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我的发现》一栏中去。 【设计意图:一年级小学生的实验能力处在启蒙阶段,因此在实验前要启发学生合理分工、明确观察重点、注意细节等等,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3.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都观察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学生自由交流。学生可能会有“油浮在水面上”、“沙子堆在瓶底”、“小苏打不见了”等各种略显幼稚的表述,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符合事实即可。 引导学生交流:沙子、食用油在水里很难溶解,小苏打在水里不难溶解。 师小结:看来,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2.确定实验结果,对比猜想。 师谈话:看一下自己的《科学学生活动手册》,把刚才的实验结果跟前面的猜想对比一下,你全都猜对?吗? 学生自由交流,可能全都猜对,也可能有不对的。 总结谈话:看来,猜想不一定正确,只有经过实验验证,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完成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交流实验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