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502935

4.2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说课课件(共14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日期:2025-05-01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2687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生物,必修,人教,学期,高一,学年
  • cover
(课件网)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内容,主要内容是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本节内容起承上启下作用,在学习了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的种类和功能、第3章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同时也为学习第三节“物质的跨膜运输”作知识储备。 二、学情分析 对象:高一年级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的能力,但是还不完善,本节课听课的学生属于差基础类的学生,思维能力不强。学生已经学习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的种类和功能”“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相关内容,对本节课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从微观层面上学习生物膜模型的建构过程有一定难度,在学生具备一定细胞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流动镶嵌学习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通过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学习,形成物质观,知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学习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说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构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社会责任:通过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领悟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法学法 教法:直观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重点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 2.难点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建构过程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对生物膜的探究历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课堂反馈 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物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提问:生物膜为什么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 依次展示材料一、二、三,让学生阅读资料探究,教师逐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并设置思考题: 1.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3.请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 4.科学家是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和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展示材料四: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三明治”结构模型。 结合生活实际,各小组分析讨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之处,小组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展示资料五: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学生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展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观察学习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并尝试用科学的生物语言进行阐述。 教学过程 练习题: 下列对细胞内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组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少量糖类组成 B.磷脂双分子层是各种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C.不同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D.内质网膜能生成高尔基体膜 教学过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 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20世纪初,对膜化学成分鉴定: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3.1925年,荷兰科学家———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两层4.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静态模型(单位膜模型):“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5.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对小鼠和人体细胞膜上蛋白质进行染色标记,并让两种细胞进行融合———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