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513743

第六单元 科技与人文课文古代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 34 教案 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职业模块工科类

日期:2025-11-03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190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六,教案,工科,模块,职业,语文
  • cover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间游子思妇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3.诗歌创作。诗歌教学不管是欣赏境界,还是鉴赏语言,其目的固然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准备材料】 1.诗人的生平及诗歌 2.诗歌写作的背景 3.诗歌的参考译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3)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三、意境赏析 1.用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浮想联翩,头脑中有大量形象闪现、组合。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时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因此,我们在赏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借助于想象。如果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学习与欣赏。 诗歌想象的方法: (1)根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 (2)根据句节想象群体形象; (3)根据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2.创造新的形象 提出课题:请同学们从下列题目中选出自己的题目充从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深刻地感受和创造性地体味诗的意境,把诗歌描绘的这幅“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依据各自的题目用散文般的笔触,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1.春之卷;2.江之画;3.花之容;4.月之貌;5.夜之景 四、赏析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自主思考,把诗歌的内容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2.小组交流探讨,每小组遴选出比较优秀的篇章。 3.教师主持,请各小组的代表发言人诵读优秀的改写文章。 4.教师在听诵读的同时记录小组发言的纲要,并做好总结和评价。 教师总结: 春江的潮水涌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