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52288

《蒹葭》课件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54665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蒹葭,课件
    (课件网) 欢 迎 各 位 老 师 莅 临 指 导 诗歌赏析 配画朗诵 课堂小结 古诗今译 课堂练习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朗诵 蒹葭: 苍苍、萋萋、采采: 白露为霜: 伊人: 指芦苇,一种生长在水边的野草。(如图) 均指繁盛的样子。 白露凝结成霜。为:动词,在这里解释为“凝结成”。 那个人。指诗人所追寻的人。 一方: 那一边。 溯洄: 逆流而上。 从之: 跟随她 溯游: 顺流而下 。 宛: 宛然,好像。 注音释义 白露未晞: 湄: 道阻且跻: 白露还未被晒干。晞(xī):干,指晒干。 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又指 “高岸 ”。(如图) 道路坎坷又越来越高。跻(jī):升高。 坻(chí): 水中的高地。(如图) 白露未已: 白露还未被蒸发完。已:止,结束。 涘(sì): 水边。 道阻且右: 道路坎坷又曲折。右:迂回曲折。 沚(zhǐ): 水中的沙滩。 注音释义 内容理解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这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怀人诗。一个深秋的早晨,河边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干。诗人在寻找那心中思慕的“伊人”。伊人仿佛在流水环绕的洲岛上,他上下左右求索,可望而不可即。 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但是诗中把这种思而不得的怅惘,求而难见的遗憾表达的淋漓尽致。读者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艺术分析 1. 《诗经》“六义”指的是什么?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的是体制,赋比兴指的是艺术表现手法。 赋:铺陈直叙 比: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艺术分析 2.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 什么作用? 作用: 这样写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意境,渲染一种情绪。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运用了兴和赋的表现手法,诗歌先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 结构分析 思考:《蒹葭》的结构和语言具有什么特 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以四言为主,节奏感强,具有整齐美。 2.双声叠词、重章叠句的运用。 特点: 1.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从听觉上强化了音乐的旋律感。 2.具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把诗人的追求和失意表达的淋漓尽致 。 作用: 《蒹葭》诗配画朗诵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凝成霜。 我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思念的那个人, 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坎坷又曲折。 逆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古诗今译 木瓜 《诗经· 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课堂练习 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 琚:佩玉。 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 玖:浅黑色玉石。 匪:非。 注释: 1.请你谈谈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课堂练习 重章叠句,反复咏叹。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