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586738

冀人版(2017秋) 六年级下册3.7蝙蝠与雷达 教案

日期:2025-05-0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399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版,2017,六年级,下册,蝙蝠,雷达
  • cover
第7课《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蝙蝠在夜间飞行自如的原因。 能力目标:能说出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能对雷达的发明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蝙蝠是怎样在夜间飞行自如的。 难点:了解雷达的工作过程。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图片、视频资料、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测距仪、飞虫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引导:蝙蝠居住在各类大、小山洞,古老建筑物的缝隙中,蝙蝠能够在夜晚灵活地捕食昆虫。雷达: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出示图片) 2.提问:1.蝙蝠是怎样在夜晚捕食昆虫的? 2.雷达捕获目标信息与蝙蝠捕食昆虫 有什么相似之处? 下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7课《蝙蝠与雷达》。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看图片,加上老师的引导说明,能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蝙蝠捕食的奥秘 (1)教师引导:18世纪前后,科学家就曾做过实验,蒙上双眼的蝙蝠依然能够飞行自如,但是如果塞住蝙蝠的双耳、封住它的嘴后,它们就会在黑暗中乱撞。 (2)提问:为什么塞住蝙蝠的双耳和封住它的嘴后,它们就会在黑暗中乱撞? 讨论:小组内展开讨论 汇报:请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蝙蝠的飞行可能与他们的耳朵和嘴有关。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3)根据问题制定探究计划 实验材料: 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测距仪、飞虫模型等。实验方法: 1.打开仪器电源开关,将飞虫模型放置在传感器前方,观察显示的数据。 2.前后移动飞虫模型,观察数据变化。 3.遮挡超声波传感器,移动飞虫模型,观察数据变化。 教师出示实验过程图片,观察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并填到《科学活动手册》上。 根据实验我们可以得出: 结论: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就立即返回来,超声波接收器接收反射波,利用超声波测距仪可以计算出发射点距障碍物的距离。 教师:比较超声波实验与蝙蝠捕食有哪些相同点?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蝙蝠发现并捕食昆虫的过程。 谈论:学生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汇报 教师出示蝙蝠发出超声波的全过程图片,根据图片叙述蝙蝠捕食昆虫的过程。 小结: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超声波碰到其他物体就会立刻反射回来,用耳朵接收到返回的信息,最后判断物体的位置。这种现象被称为“回声定位” 请同学们用流程图的形式将蝙蝠捕食的过程流程图:尖叫发出超声波———物体反射超声波———耳朵接收超声波———判断距离捕食 2.雷达与蝙蝠 提问:雷达能够在很远的距离发现目标,它是利用什么科学原理发明的? 汇报: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雷达是利用了“回声定位”原理发明的。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其工作过程是:雷达的发射机通过天线把电磁波射向空间某一方向,处在此方向上的物体反射碰到的电磁波,雷达天线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有关该物体的某些信息。 思考:雷达与蝙蝠有什么异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回答:工作原理相同,蝙蝠是靠嘴巴发射超声波的。雷达是用天线发出无线电波的。科学家通过研究蝙蝠发出的声波,遇到障碍物后,声波被反射回来,蝙蝠可以接受这种声波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总结:像雷达这样,很多发明都能够在自然界找到相似的原型。雷达要解决的问题,自然界早已解决得非常完美,大自然能给人类很多启示! 【设计意图】用蝙蝠的捕食昆虫的过程,引出雷达的发明,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探究知识。 (三)拓展应用 1.制作简易照相机 2.引导:怎让我们查阅资料,了解照相机与眼睛结构的关系,制作一台简易照相机。 3.出示制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