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岩》名著阅读指导课 阅读推荐理由: 《红岩》这部小说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具有强大的可读性。被誉为“青少年成长不可不读的作品”。巴金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是要人变得更好。读书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有效手段,也是培育新世纪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需求。一个热爱并善于读书的人才有和谐发展的无限潜能,一个热爱并善于读书的民族才是富国强邦之根本。《红岩》中的英雄人物个个当之无愧,正是时下孩子们缺少的,却应当崇拜的偶像。青少年的偶像世界里应该有革命先烈的一席之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才能走好未来的路。 教学目标: 1、弘扬“传承红色基因,喜迎二十大”的主题,教导学生争做有信仰、有抱负的新一代中学生。 2、通过多种阅读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从情节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现实意义等方面了解《红岩》,多角度了解作品; 4、强化阅读革命文学经典的兴趣,走进“红色阅读”之旅,教导学生逐步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 教学准备:人手一本《红岩》小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本课:伴随着(配乐《红梅赞》)的乐曲,我们仿佛回到了革命战争的年代,看到了英雄伟岸的身姿,红梅傲雪凌霜,坚强不屈,迎接着光明的到来。传承红色基因,让我们走进革命经典著作《红岩》,感受那段峥嵘岁月,瞻仰英雄风姿。 二、各组展示: 第一组:我们组要为大家展示的是作者简介,以及成书背景。 作者简介: 生1:罗广斌(1924--1967年),四川成都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1948年9月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在狱中坚持斗争。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之夜,带领难友集体越狱成功。解放后积极从事宣传烈士革命事迹的工作。 生2:杨益言(1925-),四川武胜县人。1940年在同济大学读书,后因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8年8月被捕,囚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夕被营救出狱。解放后在重庆市委工作。 《红岩》的成书背景: 生3:1948年,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为了表现这种在全局上我们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局部处于暂时劣势的局面,作者将笔触从渣滓洞、白公馆伸展开去,把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和学生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描绘了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最后一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 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第一组的展示我们了解到《红岩》这部小说是罗广斌、杨益言这两位作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的所见所闻来写的,作者将笔触从渣滓洞、白公馆伸展开去,把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和学生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描绘了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最后一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红岩》当代文学中一部优秀的革命英雄传奇,被誉为“革命的教科书”,被称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 第二组:我们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大家讲述本书的主要故事情节。 主要故事情节: 生4: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