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624677

第11课《核舟记》课件(共6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5302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八年级,语文,编版,学年部,2022-2023
  • cover
(课件网) 核舟记魏学洢 英国一位艺术家在一片剃须刀片的刀锋上竟刻下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名言,全句话仅有0.1毫米长。人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这些微型字体,只有用放大400倍的医学显微镜才能看清———这就是微雕艺术。 导入新课 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感受我国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 导入新课 1、识记作者魏学洢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抓住文本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学习“总—分—总” 的结构形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感受传统艺术文化魅力。 学习目标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著名散文家,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卷十。略有删节。 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 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 型木雕天封塔”。 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 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 “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 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的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 王叔远晚年作品。 背景链接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即由桃核雕刻成的舟。“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标题简清明了,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和文体。 文题解说 罔(wǎnɡ) 贻(yí) 八分有奇(jī) 二黍许(shǔ) 箬篷(ruò) 糁(sǎn) 髯(rán) 诎(qū) 楫(jí) 髻(jì) 壬戌(rén xū) 篆章(zhuàn) 字音字形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朗读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 径寸之木, 为宫 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 因势 象形,各具情态。尝 贻余核舟一,盖大苏 泛赤 壁云。 奇妙精巧 用 直径一寸的木头 雕刻 模拟 曾经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 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 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 某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 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览的情景。 赠 顺着,就着 无不、全部 泛舟 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语气助词,无义 疏通文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 高可二黍许。中 轩敞者为舱, 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 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零数、余数 大约 上下 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译文: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高度约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高起而宽敞 疏通文意 打开 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缓缓地 起 用颜料等涂上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 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 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 鲁直背。鲁直左手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