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644884

《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自学)课件+教案

日期:2024-09-21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84610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自学,课件,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教学设计 课题 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 单元 (自学)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下册-出卷网-:人民美术-出卷网-出版日期:2012年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格尔尼卡》作品中的立体主义风格及象征性手法,使学生能尝试把抽象的立体主义绘画作品的欣赏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感受画家的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象征性与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而了解作品背后所蕴藏的历史,体会战争暴行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意识到和平的可贵,学习画家用艺术捍卫和平的精神。 重点 对《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 难点 如何让学生用美术的语言整理概括城市雕塑的艺术美、形式美、象征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讲授新课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激趣导入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美术作品是表现战争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表现呢?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导入课题 ———《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二、新课讲授1. 惨绝人寰的暴行:1937年4月26日下午,在西班牙内战的高潮时期,德国纳粹空军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的故都格尔尼卡城。这次空袭是第一次对平民的恐怖轰炸,杀害了数名无辜者。此举立即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2.毕加索:西班牙画家,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大师。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从小受当美术教师的父亲的影响学习绘画,后入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的美术学院学画。其作品受非洲黑人艺术、原始艺术、东方艺术及塞尚的影响。1906年至1907年间,开始对绘画形式结构进行探索,并创造出立体主义风格。毕加索一生勤奋,创作了数量众多的美术作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其作品风格多样、巧变不竭,但却保持着自己粗犷、刚劲的艺术个性。毕加索作品《梦》和《亚威农少女》展示。3. 《格尔尼卡》创作背景: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 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的哀悼。绘画史上的杰作 ———《格尔尼卡》就这样诞生了。 4. 《格尔尼卡》艺术特色色彩:黑、白、灰构图:饱满、均衡造型:夸张、变形表现手法:象征、立体主义一般人面对战争,看到的是轰炸机、破碎的尸体和惨不忍睹的景象,但是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画家———毕加索,他看到的可能与你不太一样。《格尔尼卡》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冷酷、恐怖、痛苦、无助、凄惨、绝望、死亡和呐喊。这些都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怒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品。5.多媒体上展示毕加索的创作草图6.画面内容局部分析像眼睛一样的灯、举灯的女人、从楼上跳下来的绝望的人、残暴无情的牛、濒死长鸣的马、残缺的尸体、被践踏的鲜花、抱着已死孩子嚎啕大哭的母亲三、课堂小结毕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