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722756

【核心素养目标】冀人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下册1.1《昼夜的形成》教案

日期:2025-05-1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3次 大小:13189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昼夜的形成,下册,六年级,科学,核心,2017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1.1《昼夜的形成》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低年级学生认识了太阳的东升西落之 出卷网后,进一步认识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现象。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探究地球的运动”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及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应用与拓展“谁先迎来黎明”旨在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昼夜交替成因的兴趣;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21教育网 本课重点是认识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绕着 出卷网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2.能归纳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能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科学思维: 1.能用科学的语言、记录 出卷网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2.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3.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3)探究实践:1.能从昼 出卷网夜交替现象与太阳东升西落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地球的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作出假设。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的信息。21·cn·jy·com (4)态度责任:1.能对天体的东升西落 出卷网和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关于形成“天体东升西落”现象的可能性。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师准备】 转椅、太阳模型、地球仪、橡皮泥、手电筒、同一地点昼夜情境图、哥白尼“日心说”视频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我们知道太阳每天从东方升 出卷网起,从西方落下。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出示同一地点白天与黑夜的图片)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呢?(交替、循环)21cnjy.com 2.提问: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和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探究地球的运动。 (1)作出假设。 ①谈话:我们对太阳东升西落的成因可 出卷网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个学术讨论会,将自己的看法和理由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比一比,谁的理由更充分,谁的解释更清楚。 ②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由。 ③假设:太阳的东升西落可能是由于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 (2)实验观察。 ①出示实验方法: A.一名学生举着太阳模型,另一名学生坐在转椅上,面向太阳模型。 B.坐在转椅上的学生假 定自己是地球,规定自己的左边是东,右边是西。然后分别缓慢地进行顺时针(自东向西)和逆时针(自西向东)旋转,观察“太阳”在视野中的运动情况。 ②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3)得出结论。 ①讨论:我们怎样转动时,才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②小结: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 2.模拟昼夜的形成。 (1)提出问题。 引导: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你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