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雎》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感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反复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把握全诗主旨。 朗读背诵,积累名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理解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诗歌,积累名言。 了解比、兴的手法,感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理解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说的就是不阅读《诗经》,你就不懂得怎样去说话。那么,同学们你们读过《诗经》了解《诗经》吗?今天我就学习其中的一篇《关雎》,来感受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吟唱!(展于ppt1,生齐声朗读,师板书课题) 二、《诗经》知多少抢答通关:(出示ppt)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2、《诗经》收录了什么时期的作品? 3、《诗经》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 4、从内容上来说,这些诗歌分个哪三个部分? 5、《诗经》的表现手法有哪三种? 附加题:朝吟风雅颂 暮唱赋比兴 “风”:“风土之音曰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 “雅”:“朝庭之音曰雅”“,分 “大雅” 和 “小雅”是朝庭里的乐歌。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三、朗读五步法: 第一步:读准字音 第二步:读出节奏韵律 第三步:读出情感变化之美 第四步:读出复沓的音乐美 第五步:唱出意境的诗意美 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句读。然后请生读并说说自己认为该如何朗读此诗。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出示ppt),生齐声朗读。 四、读懂诗意,读出情感变化之美; 师: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字音节奏句读基本读准了,可是调子过于平没有高低起伏的变化,或许是同学们还不太理解本方内容的原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懂其意,知情感之变化。所以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展示预习成果,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或不太懂的词语,大家一起解决。 1、 一学生提问,其他同学答,共有4组同学举手提问。提问重要或疑难词语有:“窈窕淑女”“好逑”“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同学们在一问一答中了解了本诗内容及文中男子情感的变化过程: 河边邂逅,一见钟情———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2、请生试试能否读出这种情感的变化,老师加以点拨指导 3、全体齐读感受情感变化之美 师过渡:《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请2位同学结合本文说说你的理解。 师总结:此诗虽有求之不得的忧伤,但并不过于放纵的忧伤,全诗所呈现的是一种健康明朗的风格。孔子所追求的也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爱护,得到时不高兴的过于忘形,失去时也不过于伤心。 五、读出音乐美: 1、 ppt展示修改后的《关雎》,请同学们感受与原文比有何不同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请两生回答,大意是:内容没有太大变化,但读起来不够朗朗上口,缺少了节奏韵律之美。 师引导学生修改后缺少的是什么,是什么用法,生找出这些句子,并由此引出赋比兴的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陋室铭》中比兴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便于学生理解。 2、ppt展示此诗,请生读,师问ppt蓝色的词语有什么不同: “ 关关 雎鸠 窈窕 参差 辗转 ” 师示范,生思考得出它们是 叠词、双声、叠韵词 作用:双声叠韵:增强音调的和谐美及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3、师又问ppt红色的词语“流之,采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