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88756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 古诗文(人教版三年级上)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48次 大小:2148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
  • cover
专项部分 古诗文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4、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5、篱落:篱笆。 【诗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另外,周密《齐东野语》载其咏史诗《汉武帝》一首,颇尽讽刺揶揄之能事。 叶绍翁诗集有《靖逸小集》《南宋群贤小集》。他还著有《四朝闻见录》,其中杂叙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具史料价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赏析】 1、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2、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居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3、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勃,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4、异乡:他乡。   5、倍:加倍,更加。   6、遥知:远远地想到。   7、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辟邪的习俗。   8、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辟邪去灾。 【诗意】 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遥想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都身插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