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课题 《春江花月夜》 单元 3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民族器乐合奏曲,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原曲是琵琶文曲代表作品之一,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1805—1864)的《今乐考证》。1923年上海大同乐会将其改编为丝竹合奏曲,更名为《春江花月夜》,使用至今。《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桡鸣远濑、欹乃归舟、尾声。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中国古典名曲的欣赏,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2、通过学习熟悉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鱼咬尾”与“换头合尾”。3、复习“鱼咬尾”这一民族音乐旋律发展手法并体会民族调式的风格,了解“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核心素养描述 审美感知: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艺术表现: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创意实践: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文化理解: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重点 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 难点 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简单合奏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诗歌《春江花月夜》视频和学生一起领略诗歌创设的意境。 学生诗歌视频,试着说一说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教师介绍民族管弦乐队:由“吹、拉、弹、打”四个部分组成。“吹”包括笛子、笙、唢呐、管子等;“拉”包括高胡、二胡、中胡等;“弹”包括琵琶、柳琴、扬琴等;“打”包括鼓、锣、钹等。有时还加入一些特色乐器,如箫、云锣等。乐曲简介:这是一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这首乐曲以动人的旋律,巧妙的构思与手法,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崇高声誉,曾多次在西方国家进行演奏,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可以和世界上一流的室内乐团媲美”的优秀曲目。 乐曲结构:《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全曲有八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结构特点:换头合尾———《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题、主题的六次变奏和尾声组成。尽管前面部分旋律多变,但每段结尾基本相同,将乐曲的多个画面融为一体。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换头合尾。它能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作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主题。分段欣赏:教师分段带领学生进行赏析。(1)江楼钟鼓:这是整首乐曲的基础,首先由琵琶清脆的弹挑音模拟鼓声,由慢渐快,箫和古筝奏出轻巧的波音,刻画了夕阳映江面,微风拂涟漪的动人景象。然后,乐队合奏出令人赞叹的主题,揭开整首乐曲的序幕。结构特点:鱼咬尾(2) 月上东山(第一变奏):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3)花影层叠(第二变奏):第六小节后节奏变得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