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979749

9. 桃花源记 课件 (共68张PPT)

日期:2025-11-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117361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桃花源,课件,68张,PPT
  • cover
(课件网) 9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杨雪梅 岳池县雷峰小学 1.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 朗读并背诵课文。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作者简介 陶渊明 (365年—427年) 【积累文常】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写作年代大约是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16年了。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 创作背景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1.自主练读 2.同伴助读 3.班级展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沿着,顺着。 遇到,碰见。 溪水的两岸。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繁多的样子。 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尽。 作为 新鲜美好。 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划行,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翻译第1段 【疏通文意】 年间 的 1.选出下面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 )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A.译文:东晋太元中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事业。 B.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为职业)。 B 【当堂检测】 2.选出下面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 ) 原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A.译文: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B.译文:有一天,他沿着小溪步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A 【当堂检测】 3.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