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280440

17 《壶口瀑布》教案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18028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壶口瀑布,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壶口瀑布 第一课时教案 一、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生们对山水风光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可利用学生的心理及己有的散文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游记,学习本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借景抒情的写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疏通课内生字词,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划分文章层次结构; 3.两次到壶口季节不同、感受不同,了解壶口瀑布特点。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感知壶口瀑布特点。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预习检测 新课导入】 ·字词学习 推搡( ) 驰骋( ) 旋涡( ) 寒噤( ) 雾霭( ) 出轧( ) 乘隙( ) 迂回( ) 汩汩( ) 潺潺( ) 震耳欲聋( ) 恕不可遏( ) 明确:sǎnɡ / chěnɡ / wō / jìn / ǎi / zhá / xì / yū / ɡǔ / chán / zhèn / è ·词语解释 推搡: 寒噤: 出轧: 乘隙: 前呼后拥: 明确:使劲推;推抢。/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利用空子,趁机会。/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多形容随从多,排场大。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交代了壶口的位置和“我”到过的次数,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记叙“我”第一次游览壶口瀑布,重点刻画了雨季时瀑布的汹涌气势。 第三部分(3-5):详细记叙“我”第二次游览壶口瀑布,重点刻画了枯水季节的瀑布。 第四部分(6):结尾点题,赞美黄河的性格,歌颂无坚不催、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2.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内容上,点明壶口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游览的次数。 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两次观看壶口瀑布情形的叙述。 【技巧点拨】 分析开头语段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①内容上,开篇点题,交代故事背景或起因,奠定感情基调等。 ②结构上,总领全文(统摄全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等。 3.作者第一次看壶口瀑布的时候听到了什么?看到了哪些奇特景象? 明确:①听:在半山腰,听见“涛声隐隐如雷”;在近处,听见涛声“震耳欲聋”。 ②看:“河谷里雾气弥漫”,“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向更低的沟里跌去,“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4.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形成原因: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5.文中的两次观看壶口瀑布有何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 第三板块【再读课文 赏析文本】 1.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不同之处何在?(找出原文句子) 明确:“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赏析】一个“吸”字,将壶口之水的气势、能量尽显无遗,省去不少渲染的笔墨。 2.作者是如何将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明确: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的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3.为什么作者在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4.作者第二次在壶口见到黄河时,黄河有什么特征?用一个成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