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306387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5784426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
  • cover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 岑参 任务一:预习检查 作者简介 岑参幼年家境孤贫,只能从兄受学,岑参天资聪慧,五岁开始读书,九岁就能赋诗写文。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背景链接 岑参二十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 本诗就作于此时,这是他第一次告别家人,远赴西域。在通往西域的漫漫黄沙中,34岁的岑参写下了这首诗。 任务二:感知诗作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请求,烦劳。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活动1: 划分朗读节奏。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请求,烦劳。 活动2: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注释导学: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沾湿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请求,烦劳。 诗意: 离开长安好久了,回头望去,只觉长路漫漫,双袖都被沾湿了,而涔涔的泪水还没有干。骑着马在路途中与返京使者相逢,没有纸笔(写信),烦劳您帮我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吧。 任务三:品读揣摩 活动1: 展开联想与想象, 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活动2: “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无可寄托,又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活动3: 一、二句中“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 与三、四句中“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 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①不矛盾。 ②“马上相逢”写出了彼此行色匆匆,因“无纸笔”,所以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③这两句诗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任务四:深入情感 活动1: 再读这首诗,结合下面的材料,说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岑参的从军思想有两根精神支柱。一根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另一根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材料: 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每一个战士踏上征途后,他都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有如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担心的复杂情感。 任务五:精讲精练 1.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故园”指的是在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家的位置。B.“龙钟”在这里是泪流纵横的意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