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433854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1次 大小:68140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东省,答案,版含,扫描,试题,语文
  • cover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 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讲庄《月赋》说:“洞庭始波, 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歌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 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 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 “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 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 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 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 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 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 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 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 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 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 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诃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 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 共12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