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5565715

新课标核心素养:第8课 找寻历史的踪迹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6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1525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新课标,核心,素养,8课,找寻,历史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找寻历史的踪迹 教学设计 一 核心素养 审美感知:学生在设计面具时,关注面具的美感和审美价值,发现和感受美。 艺术表现:学生在制作面具时,展现个性化的艺术形象和情感表达。 创意实践:学生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发挥创新意识,运用技能和知识完成艺术作品。 文化理解:学生在了解面具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尊重文化多样性。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以点带面形式,学习当地的地戏传统文化,认识面具的演变、发展过程,了解面具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文化、民族、宗教等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了解面具的艺术特色。使学生感知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分析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了解面具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选用合适的材料,运用画、剪、粘贴,彩绘等技法,设计制作出平面的面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开展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人文精神,以及包含多元文化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探索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1、了解面具的艺术特色,探究地戏面具的艺术特点。 2、学会利用画、剪、粘贴的方法制作面具 通过开展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性学习,是否能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人文精神,以及包含多元文化的情感,能不能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探索、合作的能力。 四 教学过程 播放地戏视频 师:说一说看完地戏后的感受?(师请学生回答) 生1: 生2: 师总结:这些同学讲的都很好。地戏,俗称“跳神”,因演出不用戏台,就在村野旷地进行,故名地戏,形成于明代初叶,是安顺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传统民间戏剧。是一种近千年的传统文化。现在已经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揭示课题 师:我相信有很多同学和我一样都对都对表演者头上的这个面具感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找寻文化历史踪迹———安顺地戏面具。 (师板书:找寻历史的踪迹—地戏面具) 进入新课 (一).了解面具 师:面具又称假面,在民间则称脸壳、脸子或鬼脸。安顺地戏面具就是被称为脸子,它是地戏表演中的重要道具。 (二).面具起源 师:虽然面具在安顺留下了踪迹,但却不是起源于安顺,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遇到天灾时,便认为是鬼怪在兴风作浪,为了把恶魔赶走,他们就制作这种面目狰狞的面具,然后带上它举行隆重庄严的驱邪仪式驱赶鬼怪。所以说面具也就在远古时期出现了。 (三).面具的作用 师:一开始面具出现之时主要是用于丧葬与驱邪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具不断衍变,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逐渐向兼具酬神与娱乐的双重功能转化,发展至今现在面具又被当成纯粹的装饰与艺术品,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其隐喻与象征的含义愈来愈丰富,形成了独特的“面具文化”。 (四).面具的艺术特色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地戏面具探究一下独特的面具文化到底独特在哪里? 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出示的这些不同的地戏面具说说这些面具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提示从造型和颜色出发) 生:造型夸张变形,颜色鲜艳明快 师:从这几个面具我们能直接看出面具的造型夸张变形,神态各异。色彩布局简单明快,具有一定的装饰性。(板书) (五).观察发现地戏面具造型、颜色特点 师:在安顺地戏中不同的面具造型,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人物形象也是不相同的。 师:现在同学们再次观察这几个地戏面具造型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有耳朵 师:这个叫耳翅,有耳翅的这一类叫武将,没有耳翅的这个是文将,这个表情滑稽没有耳翅的叫配角。 师:而在武将中又分为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