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各种各样的能量(教案)六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 ※知道生活中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理解多种能量形式的作用。 ※能通过实验体验光具有能量。 ※懂得能量对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知道生活中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理解多种能量形式的作用。重点 ※通过实验体验光具有能量,知道光与微波、X光都是电磁波,具有电磁能。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冰块;辐射计、手电筒。 教学内容 本课在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能量形式 的感知,使学生意识到如果没有能量,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 将停止。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活动。活动一,认识最直观、最常见的热能。通过观察冰融化时的状态,体验双手握住冰块时手逐渐变冷的感觉,理解热能 在其中起的作用;通过回顾热传递的三种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热能的理解。 活动二,以交流、分析的方式认识电能和化学能。电能的形式和作用学生比 较熟悉,而化学能则是一种隐蔽的能量,需要通过大量事例引导学生理解。 活动三,通过实验体验光具有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进而了解电磁 能。活动四,通过阅读资料,认识核能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机械能,还有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电磁能、化学能和核能等,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被储藏和运用。 活动一 观察冰的融化,体验双手握住冰块时的感觉 1.冰的融化。 冰融化时,需要吸收热量,温度升到0℃时开始融化,在冰水混合物的状态时,温度保持0℃不变。直到冰完全融化时,水温才会慢慢升高。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热量。 2.用手融化冰块。 取一块冰放在手心,用双手握住,我们会明显感觉手心发凉,冰块表面会融化成水。 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手的温度高于冰块的温度,热量从手传递到冰块,冰块吸收了手的热量,开始升温,慢慢融化。由于手的温度被冰块吸收,温度降低,因此会感觉到手心发凉,甚至有冰冻的感觉。冰块在融化的过程中,体积和形状都发生变化,融化成的水越来越多。 结论 冰块在融化过程中吸收了热量。 设计意图:热能的表现和作用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以此切入更易于让学生理解这一具体形式的能量。 活动二 热能向周围传递的方式 热传递又称“传热”,是指热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过程。常把它分成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生产和生活中所遇到的热量传递现象往往是这三种基本方式的不同主次的组合。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虽然只有三种,但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密切相关的热量传递问题却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需要在认清其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才能获得较满意的结果。 1.热传导:热传导是固体热传递的重要方式。它是指在没有物质迁移的情况下,热量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比如阳光暴晒下的单杠会发热,我们用手去触摸时,单杠上的热量会传递到手上,这一过程就是热传导。生活中用电熨斗熨烫衣服,铁锅炒菜,暖手宝暖手等都是热传导。 2.热辐射: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比如在夏天的烈日下,地面、学校操场上的单杠、我们的头发等很多物体摸上去都很烫,这是热辐射现象。太阳光因自身的温度高而向外发射能量,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一种物体传给其他物体,所以在烈日下东西会变热,照射时间长还会变烫。这也是为什么人冬天站在阳光下比较暖和。再比如灶台里烧柴火时,坐在边上会感觉到灼烧感。 3.热对流:是指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一般是指依靠液体或者气体本身的流动传热的过程。比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