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619511

借助想象创设情境,体会古诗的情感 素材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99次 大小:1894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借助,想象,创设,情境,体会,古诗
  • cover
借助想象创设情境,体会故事思想感情 以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为例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编排了《古诗三首》,所选诗歌都描写了古代儿童生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虽然统编教科书中,古诗文教学在多数情况下是独立的,不一定要落实语文要素,但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这三首古诗,不仅贴合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也能够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教学这三首古诗,想要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就需要教师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回顾梳理之前所学,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了“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了“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了“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纵观以上方法,从“抓关键语句”到“借助具体事物”再到“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可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知识编排的循序渐进性和系统性。本课教学中可以对上述方法加以有效运用,引导学生借助这些外显的方法,理解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学习中逐步掌握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出发,在完成古诗教学的基本要求、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从连续和联系的视角看待单元与单篇 对于《古诗三首》所在单元的教学,笔者从整个单元这样一个大的视角出发,结合每一课的特点,确定其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而关注单元内部单篇教学的连续性,以及单篇与单元之间的联系。本单元共有四课,意在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去感受作者心中的童年与童真、童年与家庭、童年与家乡、童年与家国,走进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品味其中浓浓的情意。 在单元总目标下,每课各司其职,又相互关联,并在联系中相互发生作用。《祖父的园子》将感情蕴含在园中的花朵、虫子、鸟儿等具体事物中,《月是故乡明》中典型的事例和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梅花魂》通过一些事例、细节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古诗三首》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生活中童真与童趣的向往。比较本单元这四课不难发现,每一课都表达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但是又略有不同。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单篇课文表达的核心情感,还要在比较中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作为单元第一课的《古诗三首》,笔者将它对人文主题的落实定位为童年与童真。童年是生命的起点,是人性的最初展开。在这三首古诗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为学生打开一扇童真童趣的大门,力图轻浅地让学生触摸到童趣,避免讲得过于厚重。所以,对于古诗的写作背景、当时的时代特点、作者的人生境遇等,笔者不做过多的强调,学生能够大致体会到童趣足矣。 教学伊始,笔者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建立三首诗之间的联系。先整体出示三首诗,提问:“将这三首诗放在一起读,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比较,初步感知三首诗之间的异同: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故事,但相同的是都记录了一个孩童的生活,且都是表现乡村孩童的生活。此时学生关注到了三首诗之间的关联,只是还停留在浅表层面。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会有更多维、更深入的理解。 二、用情境与问题串的设计落实要素要点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诗中的生活在朗读古诗、回顾诗歌含义、聚焦诗中主要人物等教学环节后,【笔者紧扣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如果让你化身成其中一个人物,你想当谁?用诗句回答,并简单地说一说理由。”)此时学生会提取诗中信息,初步与诗文对话,感知童趣。有人想化身成小童孙,因为“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家里大人从早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