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课《最苦与最乐》 教学设计 1.运用略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中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1课时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师引导:有人说:“快乐和痛苦都是生活的孩子,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一对,我们都是在快乐和痛苦的交织中感受着生活。”那么,在这悲喜交织、苦乐参半的人生路上,究竟何为最苦,何为最乐? 或许我们甚少去思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先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 2.师过渡:作者梁启超是近代思想家、学者,我们曾经学习过他的《少年中国说》,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交流作者信息。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3.字词积累。 揽( ) 失意 达观 契约( ) 监督( ) 排解( ) 循环( ) 如释重负( ) 海阔天空 悲天悯人( )恩惠( ) 赔礼( ) 卸却( )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而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活动二:了解文体,指导学法 1.了解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1)提出问题(引论)———是什么 (2)分析问题(本论)———为什么 (3)解决问题(结论)———怎么样 2.学法指导 (1)师引导: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可以先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了解文章要点,明确学习目标。 (生勾画学习要点,讨论交流,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①找出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内容。 ②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③体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在自学过程中,大家准备运用哪些阅读方法来自学这篇文章呢? 预设:读关键句的略读方法、有侧重点的略读、带着问题略读、精读语句来品味语言。 (3)结合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设计自学方案。 自学方案: ①运用读关键句的略读方法,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内容。 ②运用有侧重点的略读方法和带着问题的略读方法,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③运用精读文章语句的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活动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寻找关键句。 运用读文章关键句的略读方法,略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的关键句,找出作者认为的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情,并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生略读课文,圈点勾画并做批注,全班交流、讨论) 关键句: (1)我说人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