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有关咏秋诗回顾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 甫《登高》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有声———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秋有色———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秋有形———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可 见 相同的秋天,在不同人眼中各各不同。 故都的秋 郁达夫 郁达夫(1895-1945)其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 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 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 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郁达夫言语 ▲ 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 ▲ 万一国破家亡后,对花洒泪岂成诗。 ▲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 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沉沦》) ▲ 老夫亦是奇男子,潦倒如今百事空。只见人骑肥马去,更无心唱大江东。 ▲ 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 《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白色恐怖,形容专制社会执政者迫害政治异见人士而导致的社会不安氛围。 自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以“清党”为由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直至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败退台湾为止。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巩固自身地位,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主张民主的人士进行政治迫害。 混混沌沌 ( ) 潭柘寺( ) 陪衬( ) 槐( ) 扫帚( ) 细腻( ) 廿四桥( ) 驯鸽( ) 平平仄仄 ( ) 橄榄( ) 歧韵 ( ) 柿子( ) 颓废( ) 椽( ) 喇叭( ) 读准这些字的读音 hùn dùn zhè chèn huái zhоu nì niàn xùn zè g n l n qí shì tuí chuán l ba 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答本文题目中包含哪几个关键词 故都——— 秋——— 指的是老北京,也就是北平。 饱尝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 2.抓住线索:北国的秋有哪些特点? 清、静、悲凉 ———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和底色 味 北国之秋: 南国之秋: 对比 烘托 南国之秋不是名花,不是美酒,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足。 清、静、悲凉 慢、润、淡 对故都之秋 向往 整体感知 结构层次: 一、总起(1-2)抒发对故都秋的向往之 情; 二、分写(3-12)具体描绘故都秋的清、 静、悲凉; 三、总结(13-14) 抒发对故都的秋 的眷 恋之情。 3.思考:为了营造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意 境 ,表达自己的无比向往之情,作者精心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图景,你能找出来吗?(提示:要划分段落层次,并且包含关键词“秋”) 3段——— 4段——— 5段——— 6到10段——— 11段——— 秋院图(庭院秋景) 秋槐图(秋槐落蕊) 秋蝉图(秋蝉残鸣) 秋雨图(秋雨话凉) 秋果图(胜日秋果) 庭院秋景 一椽破屋、破壁腰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漏下的日光 牵牛花蓝朵 疏落的尖草 寂静、清冷、落寞、悲凉 秋院景色 看景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