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5748205

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11.3几种常见的碱(含答案)

日期:2025-11-24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6次 大小:2798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北京,改版,九年级,11.3,几种,常见
  • cover
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11.3几种常见的碱 (共16题) 一、选择题(共12题) 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 B. C. D. 化学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 B. C. D. 下列物质按照混合物、碱、氧化物顺序排列的是 A.冰水共存物、苛性钠、二氧化锰 B.液化石油气、熟石灰、二氧化硫 C.食盐水、纯碱、干冰 D.天然气、氢氧化钾、大理石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硫酸铜晶体)。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苦泉”的溶质之——— B.“挹其水熬之”———蒸发溶剂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置换反应 D.将浓缩的“苦泉”与 溶液混合———制农药波尔多液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金刚石硬度大,可制造钻头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C.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可制作导线 D.氢氧化钠具有碱性,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下列物质变化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的是 A.生石灰长期敞口放置变质 B.浓硫酸长期敞口放置变稀 C.烧碱固体暴露在空气中潮解 D.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 和 的组成元素相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则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C.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但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分子、原子 D.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加入 水中,配制成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水中解离出 和 B.一个 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C.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D.向该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指示剂,溶液变红 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由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的总数目不变 B.反应前后溶剂质量不变 C.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D.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了变化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中不仅产生新物质还常伴随能量的变化 B.溶解、过滤、蒸发是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常用方法 C.有盐和水生成的化学反应一定属于中和反应 D.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平衡,对地球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中和相同质量的 ,消耗的 与 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 B. C. D. 类推是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类推结果,其中错误的是 ①碱的水溶液通常呈碱性,所以碱性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②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③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④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发热现象,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⑤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 二、综合题(共4题) 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变为水蒸气时,变化的是 。 (2) 下列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指标可通过过滤达到的是 。 A.澄清 B.无异色和异味 C.无细菌和病毒 (3) 水中有异味时可加入 除味。 (4) 市售“自热米饭”的自热原理是:让饭盒夹层中的水与生石灰接触,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1) 生石灰与水反应 。 (2)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 (3) 铝和硝酸银的反应 。 某种氧化铜样品中混有少量木炭粉,为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不参加反应,不考虑外界空气对实验的影响)。 (1) 该实验需要测定的量:反应前后装置 的质量和 的质量。 (2) 充分反应后,装置 的质量增加了 ,则反应前应取用 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 。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现有①镊子、②烧杯、③试管、④胶头滴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