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四章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本章是前三章内容的递进,前三章讲区域环境差异、区域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内容,目的都是为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为第四章作了铺垫。 本章共分两节:“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农业发展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点,以“区域农业发展”开篇,是地理学实用价值的最佳体现。 2、教材内容 本章课都是沿“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或对策)”的知识以次展开的。在教学中可以先概括总结出这一学习模式,使学生形成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再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方法,并能够迁移应用到其它地区。教材先介绍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要素来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再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为契机,自然地引入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布局与生产特点以及发展方向为案例进行分析。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必修2中了解了分析农业区位的方法,通过前三单元学习掌握的区域分析方法,在第四章中可以综合利用。但学生对涉及初中的区域背景知识仍显不足,需要教师提供素材加以引导,还要考虑学生程度的差别,有些问题,需合作探究完成。 三、说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 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依据课程标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从而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通过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和现状,总结东北农业生产的优势与足,从而学会科学地看待农业发展前景; (3)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能力,提升学生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图标,提高学生从图表所隐藏的地理要素中获取相关数据等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 (3)激励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对农业布局的决定作用; ⑵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分布及其形成因素。 2教学难点: ⑴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⑵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1)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经典区域案例进行分析; (2)情境导入法:播放有关东北的歌曲和图片引入东北区域; (3)自主、协作探究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把图片、文字、活动、 思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 综合分析能力。 由于本节课是在前三章内容的递进,为了充分体现“教”服务于“学”,“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较多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地学习。 结束 开始 思考材料 学生判断 导入新课 参与思考 利用图表再现和表现的相关知识 思考记录 课堂练习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