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线与视觉 【教学分析】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并理解人眼看到物体的过程中光的传播。对于人眼为什么能够看到物体学生存在许多错误的前认知。因此由一组生活中的情境来引人,可激发学生进行“连环思考”,逐步修正自己的前认知从而对人眼看见物体的光学过程提出有依据的猜想:只有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才能看到它。在“事实证据”和“处理信息”两个环节,教师需引导学生验证演示和解释自己刚刚建立的新观点并用图示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眼睛是感觉光的器官。光源发出的光或者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2、科学探究目标:能描述潜望镜中入射光和反射光的行进路线;通过亲自制作潜望镜,加深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 3、科学态度目标:乐于探究光的反射现象,并与同学合作进行科学实践和交流;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根据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模拟制作潜望镜。 【教学重点】 亲自制作潜望镜,加深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 手电筒、镜子、纸盒、平面镜、三角板、直尺、铅笔、剪刀、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1.提问:我们在什么情况能看见物体? 2.聚焦:真的是这样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光线与视觉”。 直接聚焦主题。 猜想假设 谈话:现在我们来通过下面的思考接力,逐步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我们的猜想。 1.提问:为什么黑暗环境下,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2.提问:为什么我们能看到点燃的蜡烛? 3.当蜡烛被遮挡时,我们又看不见蜡烛了,是因为什么? 小结: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能看清物体。 4.演示并提问:如果我们将点燃的蜡烛挡住,光线无法进入我们的眼睛,但是我通过镜子,却又看到了蜡烛,这是为什么? 提问:点燃蜡烛,为什么我们还能够看到蜡烛旁边的人脸? 提问:为什么明明有光线照到黑板上,我们却看不清黑板上的字? 提问:根据上面的思考接力,你认为什么条件下才能看到物体。 引导:根据同学的交流,我们猜想,物体发出的光或者反射光进入到我们的眼睛,我们才能看到物体。 依据日常生活中的六种情境,不断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在交流的过程中一步步完善学生的猜想。 事实与证据 1.分发实验材料。 2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演示书本插图上的现象并解释自己的观点。 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实践探究、实事求是的意识, 处理信息 1.出示任务:画出从光源到物体,再从物体到人眼的光线示意图,解释人眼看到物体的过程。 2.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其他组的同学补充、纠正。 3.小结:眼睛是感觉光的器官。光源发出的光或者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4.练习:用两面镜子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以画图的形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结论的认识。 设计制作 1.讲述:潜望镜就是上下各有一面倾斜 45°角的平面镜。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最后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 2.谈话:现在我来动手制作一个潜望镜。 3.讲述制作潜望镜的步骤: ①把一只牛奶盒(或其他长方体纸盒)的顶部纸板割去。 ②在接近盒子上部割开一个方洞。 ③在方洞对面、盒子的另一端接近底部处割开另一个方洞。 ④把两面小镜子都成45°角固定在纸盒两端,并使镜面相对。 4.播放视频资源《潜望镜的制作方法》进行小结。 5.发放材料,组织学生分组制作潜望镜。 6讲述:潜望镜的应用有很多,被广泛用于军事上作为侦察仪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