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动物的翅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动物的翅膀》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二年级下册《动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动物翅膀为线索,探究动物翅膀的特点和作用,巧妙地把动物翅膀特点和感知环境有机结合,让学生由观察到假设再到求证,感受到动物如何利用翅膀来感知和适应环境。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材通过图片呈现羽毛、滴管、盘子、彩纸等物品,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第二部分,观察鸟翅膀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鸟是怎样利用翅膀适应环境的,并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知道翅膀大小对飞行时间长短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其他动物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它们是怎样利用翅膀适应环境的,让学生意识到动物翅膀对动物生存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周围动物的翅膀,说一说有哪些新的发现。 本课通过设计对比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动物翅膀的特点和作用,发现动物翅膀大小对飞行的影响,体会动物怎样利用翅膀感知和适应环境。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动物已经有基本的认识,能够观察动物翅膀的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如形状、大小、构成等。对于动物翅膀的特点,学生通过书籍、电视或亲身观察,了解一些不系统的零散信息。动物是怎样利用翅膀适应环境的,这是学生不清楚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动物翅膀的特点。 2.知道动物通过翅膀接触和感知环境。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动物翅膀的外部形态特征。 2.依据动物在各种环境中的表现,运用推理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它们可以借助翅膀适应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如何通过翅膀适应环境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羽毛、彩纸、盘子、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烧杯、胶头滴管、放大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1 出示]出示课题《动物的翅膀》。 2.[PPT 2出示]羽毛、滴管、盘子、彩纸图片。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准备的材料。 3.[PPT 3 出示]谜语“千里奔驰爱热闹,常在晴空打呼哨,光送信来不送报,见谁都把姑姑叫”。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谜语描述的内容猜测是什么动物。 教师出示谜底———鸽子。 4.[PPT 3 出示]鸽子飞翔视频。 学生欣赏。 师生总结:鸽子因为有翅膀,所以能在天空中飞行。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观看视频,联系你对鸟的了解,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鸟的知识?(比如鸟能生活在哪里?运动的方式有哪些?用什么飞行?) 学生交流:鸟能生活在天上、水里、地上;鸟能走、会飞,有的会游泳;鸟有一对翅膀,靠翅膀飞行。 教师板书:动物的翅膀。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观察鸟翅膀的特点,想一想鸟是怎样利用翅膀适应环境的。 1.[PPT 4、5 出示]出示各种各样的动物翅膀。 教师提问:这些翅膀分别是哪种动物的? 学生回答。 2.[PPT 6出示]信天翁和麻雀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这些鸟类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它们是怎样接触和感知环境的?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张开翅膀飞行的信天翁和麻雀图片,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它们的羽毛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观察图片,小组讨论。 师生总结:鸟的羽毛排列整齐、部分重叠,这样能让翅膀的面积最大。 3.[PPT 7出示]三个学生进行探究的场景图。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从哪些方面探究羽毛的特点,怎样利用这些材料研究羽毛。 教师提示学生同桌或小组内先说一说研究方案(方法、步骤),再根据方案进行研究。 教师出示方法指导:可以先用眼睛仔细看一看,再用手来感知,再借助水和小刀来观察,可以按照由表及里的方法观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师生共同总结:掂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