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910709

2023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高三下学期5月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9次 大小:196184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3届,版含,PDF,试题,语文,考试
  • cover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于德的概念,东汉许慎《说文·心部》阐明:“惠(通‘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意 时 为对人对己都要把心思放正,才能“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古人还把德的价值与国家施政 联系起来,宣扬德教和德化的重要性。关于德教,《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命相布德, 和令,行庆,施惠。”对此,郑玄注曰:“德谓善教。”关于德化,更多的是与重民、爱民联系在 起,如《尚书·盘庚》说:“施实德于民。”《左传·襄公七年》曰:“恤民为德。”《管子·正》曰: “爱民无私日德。” 古人对于德之所以不吝笔墨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解释,不是偶然的,是和中华民族的 特质分不开的。中华民族在严酷的生存斗争、生产斗争中需要借助于“群”的力量抵御外侮 和抗拒自然灾害,以维持存在和发展,因而养成了以直相待、宽容为怀、团结互助的民族心 态。古代思想家论德之说正是有针对性地体现了这种民族心态,使之易为中华民族所接 受。经过漫长的生生不息的演进过程,德由善教逐渐趋向于善治,形成了中国古代所特有 的道德政治文化,把国家的兴衰与道德的弘扬、人心的向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德治深深 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最终才有可能演化成为德法互补互用、共同治国的方略。 (摘编自张晋藩《德法共治: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精髓》) 材料二: 製 古代关于道德法律共治天下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德主刑辅。道德法律 共治天下,道德占据主导地位。孔子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唐律疏议》阐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 用。”其二,道德法律各有分工。道德与法律的作用方式不同,实施功能有异,分别调整不同 的社会关系,各有自己的作用领域。道德注重家庭、家族及私人社会的亲情友情,法律则强 调权利义务的一体对待。其三,道德与法律相互支撑。道德与法律基于其目标的共同性, 保持其价值导向的一致性,在功能作用方面相互支撑。一方面,法律的制定以道德原则为 指导,某些重要的道德伦理规范直接纳入法典之中;另一方面,在规范实施上,通过道德评 价,提倡守法、息讼观念,培育民众对法律的敬畏。同时,在各级官员审断案件时,也对案件 涉及的道德因素及地方习俗加以考虑。 中华文化在设计调整社会关系、规制社会秩序的规范体系时,既坚持道德治理,强调端 正人心、导民向善;又坚持法律治理,加强对犯罪及重大失德行为的刑事处罚。一方面,通 过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平,启发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立法 建制,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调整社会关系,规制人们行为,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适应 民族需求的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治国之道。 (摘编自朱勇《中国古代德法共治的管理智慧》) 第1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