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5964877

1.4.6《鱼类》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20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538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4.6,鱼类,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课题 鱼类 课时 1课时 解读课标 2022版课标中鱼类相关描述是:“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都具有适应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主要特征。”鱼类作为最低等的脊椎动物,掌握好鱼类的相关知识是学好后面几大类群的基础。从课标要求来看,鱼类适应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相统一)这一生物学观念的体现。 解读学生 鱼类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的生物,学生非常熟悉鱼儿游动的画面,但是鱼如何协调有序完成这一过程却不太清楚,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在通过自己探索获得新知的成就感中继续学习,鱼的呼吸这一难题,也会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迎刃而解。面对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采取直观教学的方式,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养成认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解读 教材 教材分析 鱼类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其形态结构比无脊椎动物更复杂、更高等,与人类的关系也更加密切,是学习后面各类脊椎动物的基础。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鱼类的外部形态结构,呼吸器官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以及鱼类的主要特征三个部分。 教材安排了两组简单易行的探究实验:第一组探究实验是从观察游动中的鲫鱼开始,安排学生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形、鳞片、侧线以及鱼鳍的着身部位和摆动方式,希望通过指导学生主动观察游动的鲫鱼,让学生尝试举例鲫鱼外部形态中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初步的生物适应性和统一性的基本概念。 关于鱼类的腮呼吸,教材是从认识呼吸器官开始。先安排学生观察鲫鱼吞水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鲫鱼的口和腮盖的配合规律;然后通过观察图4-30鳃的外形,来进一步列出鳃的结构,阐明鳃呼吸的方式和过程。 教材通过图4-31展示各种各样的鱼,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尝试归纳总结这些类型的鱼与鲫鱼的相似之处,进而得出鱼类的主要特征,为了调动学生探究兴趣,教材还介绍了一些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淡水鱼类、海洋鱼类及混合放养。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引导学生思考其在适应生活环境中的作用,渗透生物学的结构和功能观。 科学思维:通过小组合作观察鲫鱼的外形、鳃、呼吸的过程及其他鱼类的特点,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而从特殊到一般,得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探究实践: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认识、学习鱼类的外部形态及其呼吸。 态度责任:了解我国古代先进的养鱼技术,认同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思考鱼类资源减少的原因,提高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鲫鱼的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1.对侧线的描述和说明。2.鲫鱼呼吸器官———鳃的气体交换。 教学 策略 关键问题 鲫鱼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鲫鱼的呼吸过程是怎样的?.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任务驱动法 教学手段 希沃白板、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技术使用微能力点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新课导入 师:课件展示鱼与蝗虫的对话情景 生:两个同学模拟情景 思考小鱼上岸会怎样? A5技术支持 的课堂导入 学生置身情景,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一)鲫鱼的外部形态结构 1.体形 师:课件展示梭子的图片 生:观察鲫鱼的体形并用手模仿鱼的身形,体会梭形的作用。 2.体色 生:观察回答 师:课件出示体色及作用 3.体表 师:引导学生思考鳞片、黏液的作用 生:触摸鲫鱼体表 4.头部 学生迅速找到口、鼻孔、眼 师:鱼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 5.侧线 生:利用放大镜寻找鱼的侧线 师:解释侧线的作用及原因 6.鱼鳍 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探究鲫鱼各种鳍的作用以及实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