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978527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课件+教学反思

日期:2024-06-18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65778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人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 cover
(课件网) 第二单元《运算定律》的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对于乘法的交换律,学生学习表内乘法时有了初步体验,知道根据同一幅图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互换因数位置得数相同。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验算方法时,知道互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教材对乘法交换律的编排与加法交换律类似,也是由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引出一组算式,让学生初步理解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再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 合、抽象的过程,得出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的编排与加法的结合律相似,但对学生探索的要求有所提高。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知识迁移,学生通过猜想、探究、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理解其作用,为后面的简便计算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减,乘,除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作好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对于乘法的交换律,学生学习表内乘法时有了初步体验,知道根据同一幅图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互换因数位置得数相同。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五、说教学法  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  二、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  三、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授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5和25×4 环节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