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 壶口瀑布》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2.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 【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2.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1.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当代作家。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他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散文名篇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等。 梁衡的散文中常常可见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 2.知识链接 游记三要素: (1)“ ”是作者的游踪。 (2)“ ”是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3)“ ”是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3.字词积累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告诫( ) 震耳欲聋( ) 推搡( ) 前呼后拥( ) 霎时( ) 驰骋( ) 漩涡( ) 寒噤( ) 迂回( ) 汩汩( ) 湿漉漉( ) 怒不可遏( ) 铸( )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警告劝诫。( ) ②极短时间。( ) ③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 ④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 ⑤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 ⑥形容雄壮的队伍和浩大的声势。( ) ⑦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 二、探究案 1.课文结构梳理 壶口瀑布 开篇:交代地点和游览次数 压而不弯勇往直前 第一次看瀑布(① ) 声 ② 、震耳欲聋 壮美 形 ③ 、像一锅沸水 色 白烟 第二次看瀑布(枯水季) 势 如④ 、凝重、猛烈 壮美柔美 形 河水驰骋,飞转的漩涡,飞毯抖落、钢板出轧,如泉、成溪、如丝如缕 声 隆隆、⑤ 、潺潺、哀哀 色 黄浪、白雪、亮晶晶 结尾:升华点题———黄河性格,民族精神 2.思考探究 (1)第1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用第2段中的原句回答。 (3)根据文章说一说,雨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作者当时是怎样的感受? (4)朗读第3—5段,圈出表示观察顺序的词句,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5)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描写了怎样独特的景物特征? (6)在第4段中,作者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人。齐读文段中作者的沉思,理解人的“喜、怒、哀、怨、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内容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 (7)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 (8)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了“脚下的石”? (9)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由黄河伟大的性格联想到了人,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 (10)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三、质疑案 1.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2.从本文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点拨要点 一、预习案 2.(1)所至 (2)所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