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 1、气温计的构成:(温度单位)、(刻度)、(液面)、(玻璃泡)。 2、在读取温度计或者气温计的时候眼睛要平视液柱中的液面 3、在室外背阴处和阳光照射的地方测量气温室外背阴处的温度要比阳光照射地方的温度要低。 4、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在室外(空气流通)、不受(阳光直射)的空旷处、距离地面约(1.5)米测得的空气温度。 5、气象人员一般用安装在百叶箱中的(温度表)测量气温。百叶箱一般安放在草坪上,箱门向(北)开,以免阳光直射入箱内。 6、不同的风速对应不同的风力等级。气象观测部门常用(风向风速仪)观测风向和风速。风速一般以(米/秒)(m/s)为单位。 7、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是指风的(强度)。 9、风力的大小可以分为(13)级,最小是(0)级,最大是(12)级。 10、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情况。把观察范围内的天空均分为(10)份,估计云遮蔽的份数,就是(云量)。 11、我们判断天气是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把天气分为(晴)、(少云)、(多云)、(阴)。 12、降雨量是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平地上(假定无蒸发、渗漏、流失等)的雨水深度,称为降雨量。通常用雨量器测定,以(毫米)为单位。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13、(漏斗式)雨量器是气象观测站测量降雨量的基本仪器。 14、(雨)、(雪)、(冰雹)等都属于降水。 15、东北的哈尔滨这里(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南方的昆明这里(四季如春),冬天也很温暖,海鸥都会飞过来过冬。 16 、自然界的气象灾害(台风),(霜冻),(暴雨)。 17、气候是指经过多年观察得到的一定地区内(平均)气象情况。天气总在发生着变化,气候却有一定的(规律)。 第二单元 1、西汉的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其中丝绸是中外贸易最重要的商品,这条商贸通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养蚕不仅是一项(生产劳动),还是一项有趣的(科学活动),通过养蚕可以观察蚕一生的生长变化,从中发现很多科学奥秘。 3、孵化蚕卵要把孵化盒放在(25)摄氏度左右的通风环境中。用(羽毛)或(毛笔),将刚孵化出的蚁蚕扫到养蚕盒里。 4、蚕的身体一共有(13)节。共有(8)对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生要经历(四次)蜕皮。 5、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在这些阶段蚕的形态特征差别很大,像这样的生长变化叫做(变态发育)。 6、像蚕从卵孵化出幼虫开始,经历幼虫、蛹、成虫的变化,到最后死亡,这一过程叫做蚕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 1、自然界中,植物、动物等具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生物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岩石、土壤等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非生物不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不能繁殖。 2、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空气)、(土壤)等非生物。生物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如植物枯败后落入土壤,使土壤更加(肥沃)。蚂蚁,蚯蚓等动物在土壤中生活,使土壤更加(疏松透气)。 3、叶宽大的芭蕉生活在水分充沛,气温较高的(南方)。 4、植物的形态是与他们的生长环境(相适应)的。水生植物一般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莲的叶柄和藕中都有能通气的(孔眼)。孔眼彼此贯穿形成输送气体的(通道网),这样才能够生长在缺缺乏(氧气)的淤泥中,沙漠植物的叶一般为细长的刺,减少(蒸发),茎粗大肥厚,贮存(水分),根系发达,吸收(水分)这样,使他们能够适应长期缺水的环境。 5、多肉植物是指根、茎、叶中至少有一种器官是肥厚多汁兵具备储存大量水分功能的植物。 6、多肉植物的优势是,在土壤缺水时,多肉植物可以暂时脱离外界水分的供应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