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095791

2023年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高考语文押题试卷-普通用卷(含解析)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4次 大小:554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3年,解析,通用,试卷,江西省,押题
  • cover
2023年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高考语文押题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是一个近代兴起的词语,在中国古代与美育大体相当的词是“乐教”,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乐教。早在《尚书 舜典》中就有用诗歌、音乐等艺术来教导人,以使人神相和的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孔子作为首创私人教育的教育家,十分重视礼乐之教。他把礼乐之教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既重视礼对人的道德影响,又重视乐对人的品质的影响。他要求学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认为对人的教育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礼作为人生的根本,把乐作为人生的完善。孔子重视并专注于乐教,认为“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教人“成仁”“成人”,实际上就是引导人们将其潜在的德行经由礼的规范和约束,在实践中实现为完美的人格。《论语 宪问》篇记载子路问孔子“成人”之道,孔子即回答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可见,“文之以礼乐”是任何人“成人”的必由之路,少了这一步,即使拥有“知”“不欲”“勇”“艺”等优秀素质,也不可谓之“成人”。荀子的《乐论》是先秦重要的艺术理论著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荀子在《乐论》中更明确地指出:“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显然,荀子的《乐论》对艺术的教化功能同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总之,先秦儒家非常重视礼乐的教化、教育功能,强调了用《诗》《书》、礼乐进行教化,要求统治者以人情为美,以仁义为贵,形成以乐养性、安定祥和的人间气象。需要说明的是,乐教之乐,乃是和乐性情、提升修养之乐,而非一般纯粹满足感官享乐的音乐。因此儒家提倡中正平和、与“道”相应的音乐,认为有违中和、满足感官欲乐的音乐会让人“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强调“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这种思想影响深远,三国时期阮籍的《乐论》也表达了这种观念:“猗靡哀思之音发,愁怨偷薄之辞兴,则人后有纵欲奢侈之意,人后有内顾自奉之心。”强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自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王国维提出“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并重,首倡“美育”。但真正对美育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的是蔡元培。他将美育作为教育方针提出来,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了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他特别说明,将美育单独提出来,并不意味着割裂美育与德育,在教育实践中,美育与德育是不可分割的,美育与智育、体育也是不可分割的。蔡元培的教育观是以培育健全的人格为中心,强调美育与智育相辅并行,以图德育之完成。正如他所言:“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也”。 总之,立德树人是中国美育精神的重要传统,中国美育精神的立德树人的传统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在当代,立德树人的美育传统更加被发扬光大。 (摘编自杨宗元《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 A.我国自古十分重视乐教,近代出现的美育与中国古代的乐教在功能上相当。 B.孔子所说的“成人”,是经由礼的规范和约束后,最终拥有完美的人格。 C.儒家所说的乐不同于一般纯粹满足感官享乐之乐,而是与“道”相应的音乐。 D.王国维强调四育并重,首倡美育,但尚未对美育起到极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