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深刻理解“四重境界”“觉解”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哲学知识;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讨,对“觉解”“四重境界”等进行鉴赏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促使学生对人生的精神境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重点 理解四种境界的内涵;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教学难点 认识“觉解”的深刻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解话题 1. 小故事引入: 有一个笑话,说下雨天,大家都拼命的在雨中跑,有一个人却慢慢的走,别人问他为何不跑,他说,你没看见前面也在下雨吗,跑那么快有用吗?他说的没道理吗?在下雨天,在空旷的野外,没有避雨的地方,跑那么快和慢慢在雨中走,反正都是要淋湿,有什么区别? 别人认为他傻,也有人觉得他是大智若愚。笑过之后想想,那人何尝不是一个豁达之士啊,平静地面对风雨,既来之则安之。或许这是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生境界。 2.我国的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生应该有三层楼,底楼住物质,二楼住精神,三楼住灵魂。法国的雨果也认为,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追求一种高品质的人生境界。 3.古人有关于用山水来谈人生三境界的,它是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几经阅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4.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他是用串联古诗名句来描述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还有的人在王氏三境界的基础上,于其第一、第二境界之间又加上“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境界。此说甚为合理。 二、跳读文本,提取关键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全文的主旨句;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2.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其实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即: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此为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阐述人生四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层(第2):概述由于每个人的觉解程度不同而形成从低到高四个不同等级的人生境界。 第二层(3、6):分别阐述什么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第三层(7):综合评价人的四种境界。 第2-7自然段主要谈人生的四种境界,关键句子是(关键句方法):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照应深化。 第一层(第8、9自然段):在明确什么是人生境界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哲学的任务,阐述实现哲学任务的方法,回答哲学任务的问题,指出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们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第二层(第10-12自然段):中外哲学家对于如何到达天地境界的不同阐述以及由此引出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展望。关键句是“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又是总分总的结构。 总结:这样看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