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什么是战争? 一将功成万骨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苏联]肖洛霍夫 一个人的遭遇 1 了解作者相关信息 2 掌握重点字词 3 梳理人物经历 4 了解人在战争中的遭遇,认识战争的罪恶,传递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PART 01 作者介绍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 (1905-1984) 代表作品 《静静的顿河》 《被开垦的处女地》 《一个人的遭遇》 《他们为祖国而战》 基本信息 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连任多届苏共中央委员,当过苏联作家协会书记,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作者介绍 1922年,前往莫斯科,加入“青年近卫军”,隔年与其妻子结婚,并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胎记》; 1924年回到顿河开始创作; 1928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在苏联《十月》杂志发表,一跃成为世界级作家; 1932年成为一名正式的苏共党员; 195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以《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文学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2005年命名为“肖洛霍夫年” 生平经历 创作背景 PART 02 1941年6月22日拂晓, 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 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政府在柏林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即时生效,伟大的卫国战争就此结束,也标志着二战在欧洲战场的告终。 卫国战争 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以一种理性的、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对待现实生活。 这部小说的发表,被看成是苏联五十年代中后期解冻文学的信号。 苏联“解冻文学” 疏通字词 PART 03 疏通字词 着想( ) 梗概( ) 如鲠在喉( ) 哽咽( ) 邂逅( ) 狼吞虎咽( ) 刹那( ) 嗜好( ) 狙击手( ) 耽搁( ) 胡诌( ) 一撮盐( ) 绞痛( ) 吝啬( ) 小雏儿( ) zhuó gěng gài gěng gěng yè xiè hòu yàn chà shì jū dān zhōu cuō jiǎo lìn sè chú 文本初读 PART 04 文本概括 “我”和索科洛夫相识 开头 索科洛夫的自述 中间 我和“索科洛夫”的分手 结尾 请快速阅读文本,思考文本各个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 前情梗概 1917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17岁,参加红军 1942 受伤被俘 1941 卫国战争爆发,41岁,应征入伍 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 1922 国内大饥荒,父母去世 1944 智擒德军上校,回到队伍,成功逃亡 文本概括 找到儿子 儿子牺牲 成功逃亡 妻女炸死 04 03 01 02 请按时间顺序把索的经历概括出来,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 领养凡尼亚 出车祸 06 05 兴奋激动 重燃希望 心就轻松变软 穿心的悲痛 埋葬欢乐 悲愁的心 文本研读 PART 05 索的“眼泪” 请按时间顺序把索的经历概括出来,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 “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儿子牺牲 “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 遇见凡尼亚 “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夜晚做梦 早已失去很多:死于饥荒的父母亲,死在炸弹下的妻女,曾经的家只剩弹坑…… 儿子是索科洛夫最后的希望,然而就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敌人的枪弹再次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打碎了索科洛夫最后的期待。 思考:为什么在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时,“我”没有落泪? 丧子之痛:“我的心痛得那么厉害”“我的心仿佛有东西断裂了” “走到哪儿,睡到哪儿。”爸爸“在前线牺牲了”,“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 “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