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心理健康四年级下册《爱心行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关于爱心行动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小学生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身边的人。文章通过生动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到帮助别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爱心行动。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爱心行动,理解帮助别人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爱心行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帮助别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爱心行动。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但他们缺乏实践经验和生活阅历,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爱心行动。可以使用一些图片或视频,例如一些志愿者帮助老人过马路的场景,或者一些人们捐款帮助贫困地区的场景等等。 2.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爱心行动?”“为什么要做爱心行动?”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搜集学生的意见,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爱心行动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第二环节:阅读课文 1.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爱心行动》,并让学生跟读课文,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回答问题:“文章讲述了什么?”“小学生做了哪些爱心行动?”“这些爱心行动有什么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进行总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义。 第三环节:分组讨论 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自己身边的一些爱心行动,或者想象一下自己可以做哪些爱心行动。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或者使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2.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如:“你们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你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帮助他们?”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来汇报讨论结果,让全班学生都了解到不同小组的讨论成果。 第四环节:角色扮演 1. 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些实际的爱心行动,如帮助老人过马路、捡垃圾等等。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情境,或者使用教师提供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义。 2.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你们是一群小学生,在路上看到一个老人需要帮助,你们会怎么做?”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五环节:课堂总结 1. 教师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或者使用教师提供的总结方式,例如“一句话总结”等等。 2. 教师提问:“你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你们以后会做哪些爱心行动?”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者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 六、板书设计 爱心行动 帮助别人的重要性 积极参与 实际操作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更加明确了爱心行动的概念和作用,同时也了解了一些实际的爱心行动,提高了他们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是,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操作,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爱心行动,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