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198451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15 文学类文本(记叙文)阅读 (共50张PPT)

日期:2025-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4033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专题,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
  • cover
(课件网) 备 战 期 末 专 题 复 习 【 知 识 梳 理 +达 标 检 测 】 八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15 文学类文本(记叙文)阅读 一、知识考点梳理 1.散文 叙事散文 类别 特点 代表文章 写人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侧重从叙事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或作者情感。 《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散步》 回忆性散文 ①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②回忆性散文是片段式的,不追求事件的完整性。 《回忆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老王》 抒情散文 状物抒情散文 一般不详细叙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或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表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一棵小桃树》《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 写景抒情散文 《昆明的雨》《春》 注:教材上还涉及游记散文(如《壶口瀑布》《一滴水经过丽江》),哲理散文(如《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知识考点梳理 1.散文 知识点1 文章线索 定义 串起情节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或情感,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时间线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老山界》以时间变化展开叙述(第一天,下午动身———傍晚———天黑了,到山脚———之后走了半天———半夜里醒来———第二天黎明———下午两点多———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 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来安排情节,围绕百草园、三味书屋展开叙述。 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包括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所见所闻等。如《我的叔叔于勒》以“我”作为人物线索,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展开叙述的。 事件发展变化线 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置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事。 一、知识考点梳理 1.散文 知识点1 文章线索 情感发展变化线 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实在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为线索。 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台阶》一文中以“台阶”为线索,讲述了父亲要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注:1. 线索作用:①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分明。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③使行文富于变化。④突出文章中心或烘托人物形象。 2. 有时一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如《智取生辰纲》中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人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人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明、暗双线交织点在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塑造和情节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明、暗线交织作用: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使得情节的发展脉络清晰,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更深刻的表现。 一、知识考点梳理 1.散文 知识点2 句段作用 位置 作用 开头 内容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②开篇点题,点明主旨。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结构 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③为下文做铺垫。 注:如果开头是环境描写,则有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 中间 内容 ①推动情节发展。②如果描写的是次要人物,且与文章主要人物在形象和情感上一致,则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