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北平 老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说出本文的艺术特色和语言的精妙之处。能够找出文章何处使用对比比较手法来突出主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快速默读地方法。掌握并能够运用对比比较的手法。学会利用课文导读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文章语言中所流露出的深情。感受文章中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和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对比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以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体悟和思考“家园”、“故乡”等人文话题。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特别是对漂泊的旅人来说,故乡更是他们永远的牵挂。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么他是怎样表达故乡情结的呢 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获得一些感动的。 二、作者简介、题目分析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老舍的写作中充满着“平民意识”。 1951年,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话剧《龙须沟》、《茶馆》。 从这个题目,你推测老舍的这篇文章至少是在哪一年之前写的?为什么?(1949年以前写的,因为北京在1928———1949年间称为北平) 这篇文章老舍是在北平写的吗?为什么?(不在,如在北平就无需用“想”了) 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写的呢?(1936年写的。老舍1924年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的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南下。由此推断,老舍是在山东写的这篇文章。这时距他离开家乡北平已有12年了,怎能不想家乡呢?) 有人题目中的“想”字似乎太朴素了,你能重换一个字或词吗? “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一个“想”字,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无尽的爱、深沉的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在换词比较中体会老舍用词的通俗而又亲切真诚的特点。) 三、讲解新课 围绕下列任务,自学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地默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基本内容以及自己读完文章后有什么感受。 生字词 什刹海shí chà hǎi 廿(niàn)七 黏(nián)合 菜圃(pǔ) 愧杀:很惭愧。 匀调:匀称,谐调。 2.再读课文,深入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再读之后有什么样的深入体会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内涵,画出相关语句段落。 3.三读课文,说说精彩 请同学们读出他们认为的文章写得比较精彩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 4.四读课文,赏析精彩 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明确:①语言的精彩:语言幽默诙谐,京腔十足,平实质朴,流畅自然。 ②对比手法运用的精彩:如:巴黎的太热闹太旷与北平的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对比:巴黎的布局与北平的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对比:美国的橘子与北平带霜儿的玉李对比等。 5.文章的思路。 (1--3)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平强烈的思念之情。(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爱得深沉) (4--7)具体写北平的特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