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227185

第五单元古代诗词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日期:2025-01-17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302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五,单元,古代,诗词,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cover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理解本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体会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忧愤。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词和运用典故的能力。 教学方法:以提问法为主、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喜欢登山,登山则情满于山;古人喜欢观海,观海则情溢于海:东坡曾泛舟赤壁缅怀周郎,感叹自己年华易逝,功业未成;杜甫也曾登高寄情,眼见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感叹自己两鬓斑白,客居他乡;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那初唐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苍凉放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一歌竟成绝唱!道出了他心中旷世的孤独和无尽的苍凉。曾经南宋也有这样一位词人,他登上北固亭,在英雄们逐鹿争雄的地方一吐他胸中块垒,那个人就是抗金名臣辛弃疾!他登上北固亭到底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今天让我们走近《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去了解这位英雄的真性情。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宁宗喜泰三年(1203),64岁的辛弃疾被掌权的韩侂胄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辛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被采纳,后又被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2、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是辛弃疾已经65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率北伐,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他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并把他调离了镇江。辛弃疾在镇江时,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满怀悲愤而写下《永遇乐》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所写下。 三、题解 永遇乐 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 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怀古 临古地 忆古人 借古讽今 思古事 怀古伤己 抒己志 过渡语: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朗读时把握诗歌情感的利器,我们先齐声朗读一遍,注意语速和情感。 四、初读文本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4、听名家诵读。 5.教师提问: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悲壮、悲愤。由此不难得出辛弃疾是一个悲情英雄。 五、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孙仲谋:即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他曾在京口建立吴都。 舞榭(xiè)歌台:演出歌舞的楼台。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生长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